隆美尔在被希特勒处决之际,独自将15岁的儿子叫到自己身边,对他说道:“我即将面临死亡,希特勒指责我叛国。如果我接受指控,我的罪行将被彻底保密,你和你母亲可以获得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为了你们,我必须选择饮下毒药。你要好好照顾你的母亲,努力活下去。”在说完这番话后,他心境平和地赴死! 埃尔温·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海登海姆,家境普通,父亲是数学老师,母亲是地方官员的女儿。他小时候就对机械着迷,常摆弄自行车零件,还跟朋友造过滑翔机,飞过田野,引来全村围观。1910年,他加入乌尔姆步兵团,军营生活严格,他每天早起操练,汗水浸湿军装,枪法精准,动作麻利。次年,他考进但泽军官学校,课堂笔记密密麻麻,毕业后当上中尉,带兵一丝不苟。一战爆发,他在法国和意大利战线冲锋陷阵,1917年在喀尔巴阡山率队急行军,翻山越岭,抓了五千多俘虏,立下大功,拿到蓝马克斯勋章。战后,他当过军校教官,讲课时手拿教鞭,拆装摩托车教新兵机械原理,闲暇还写书,把一战经验整理成《步兵进攻》,这书后来让希特勒刮目相看。1938年,他被调到希特勒大本营当司令,站得笔直,军服熨得平整。二战开打,他指挥第7装甲师,1940年法国战役中,坦克开足马力,每天狂奔五十英里,碾过泥泞田野,俘虏近十万人,部队被叫“幽灵师”。1941年,他被派到北非,领非洲军团,风沙里指挥作战,靠迂回战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攻下托布鲁克,1942年晋升元帅,柏林授勋仪式上,勋章在军服上闪光。他成了纳粹宣传的明星,但私下对纳粹高层政治手腕保持距离,只想打好仗。 1944年,战局对德国不利,隆美尔被调到西线,负责防御诺曼底。他巡查海防工事,检查水泥碉堡,督促士兵加固防线。7月20日,德军军官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隆美尔的名字被牵扯其中。他的参谋长汉斯·施佩德尔和其他老部下被捕,盖世太保审讯时翻出他曾多次向希特勒求情,试图保住这些人的命。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声望既倚重又忌惮,隆美尔在军中威信太高,公开处决会动摇军心。10月7日,柏林来电要他赴军事会议,他因7月17日盟军空袭受伤,头骨受创,医生开证明让他留在家中休养。但盖世太保封锁了村子周边,军车堵住路口,电话线被监听。10月14日,两名军官布格道夫和迈塞尔来到隆美尔在赫尔林根的家,带来希特勒的命令:他被指控叛国,需服毒自尽,换取家族安全和元帅抚恤金,否则全家将面临清算。隆美尔明白自己别无选择,他与15岁的儿子曼弗雷德单独谈话,交代后事,强调要照顾好母亲,活下去。随后,他随军官离开,车开到村外树林,他喝下氰化物,当场死亡。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干净利落,符合他一贯的军人作风。 隆美尔的死被纳粹包装得滴水不漏,官方宣称他因战伤去世。10月18日,乌尔姆举行盛大国葬,礼炮轰鸣,军乐队奏哀乐,希特勒送来花圈,街道挤满送行人群。真相在战后才逐渐公开,文件和证人回忆还原了事件经过。刺杀希特勒的密谋中,隆美尔的确与部分策划者有私交,但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他是否真参与其中。他在北非时就对希特勒的战略不满,多次上书建议改变战术,还在日记中记录对纳粹暴行的质疑。但他从没公开反叛,始终以军人身份执行命令。他的死因很大程度上是希特勒对潜在威胁的清洗,隆美尔成了牺牲品。战后,曼弗雷德按照父亲嘱托,陪伴母亲露西,进入政界,1977年起当了22年斯图加特市长,走在城市街头,处理市政事务,重建战后家园。露西保存了隆美尔的信件和照片,1978年去世,家中旧物承载了家族记忆。隆美尔的骨灰安葬在赫尔林根,墓碑简朴,常有路人献花。他的战术遗产被军校研究,联邦德国以他命名军舰和街道,但因其与纳粹的关联,争议从未停息。有人说他忠于军人职责,有人说他未及时反对纳粹,历史评价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