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第七次海试后,西方媒体彻底沉默了,福建舰服役后,中国航母力量在全球处何水平? 吴晓光,江南造船厂的总设计师,是福建舰背后的关键人物。他1970年代出生,从大学一毕业就扎进船舶设计,参与过052型驱逐舰的研发。那会儿他常在造船厂的车间里,盯着焊接工人的火花,检查舰体部件的精度。2015年,003型航母项目启动,吴晓光挑起大梁,负责福建舰的总体设计。他带着团队攻克了电磁弹射系统的难关,常常熬夜改设计图,测试设备时亲自上手调整参数。海试期间,他站在舰桥上,手持对讲机,盯着舰载机起降的数据,确保每项测试都万无一失。他的努力,代表了无数中国工程师的汗水,托起了福建舰的成功。 中国航母事业还有一大群无名英雄。江南造船厂的工人,每天在船坞里挥汗如雨,组装舰体部件,确保每个螺栓都拧得严丝合缝。科研院所的工程师们,埋头实验室,优化雷达和电力系统的算法。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付出,支撑起福建舰从图纸到下水的每一步。吴晓光和他的团队,代表了中国工业的底气,也展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精神。 福建舰第七次海试,2025年3月在渤海湾进行,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重大飞跃。这次海试重点测试了电磁弹射系统,单日完成50次以上舰载机弹射,成功率高达98%。相比之下,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早期故障频发,服役多年才勉强稳定。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强,远超福特号的中压交流系统。拦阻系统同样出色,歼-35舰载机在复杂海况下顺利降落,测试数据表明系统可靠性极高。 福建舰的硬实力还不止于此。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优于福特级的同类设备,歼-35舰载机的隐身性能和作战能力,也能与美国F-35一较高下。海试中,舰载机编队完成多目标拦截,数据链传输顺畅,航空保障流程高效,显示出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这些技术突破,让西方媒体哑口无言,此前对福建舰的质疑声逐渐消失。 对比全球其他国家,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依赖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效率远不如电磁弹射。印度的国产航母排水量小,技术落后,连中国辽宁舰都比不上。福建舰服役后,中国航母力量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中国走的是小步快跑的路子,从辽宁舰的改装试验,到山东舰的滑跃起飞,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每步都稳扎稳打,技术迭代快,经验积累扎实。而美国福特号试图一步到位,堆砌新技术,导致系统复杂,整合问题多,战斗力形成慢。 福建舰2025年6月正式服役,舷号18,与辽宁舰、山东舰组成中国海军的三航母编队。服役后,福建舰参与了东海和南海的联合演习,舰载机编队完成夜间起降和远距离目标打击,展现了远洋作战能力。新型舰载预警机的适配工作也在推进,2026年成功上舰,提升了战场感知能力。吴晓光继续投身航母事业,作为第四艘航母项目的顾问,参与核动力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江南造船厂的船坞里,新航母的龙骨已初具雏形,建造进度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