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杨宪治理扬州时,只因主簿宋善言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宪便让屠夫将主簿开膛破肚,把他的皮用稻草填满立于府衙门前,以震慑百官。朱元璋得知后,大加赞赏,并将杨宪升了官。 杨宪在扬州的酷法很快传遍朝野,府衙门前那张风干的人皮成了洪武初年官场的警示牌。他趁热打铁清查积弊,规定“官吏贪墨满六十两者,剥皮实草”,这规矩后来被朱元璋写入《大明律》,书曰:“凡官吏受赃,计赃科断。”一时间,江南官场风声鹤唳,官员上任前必携棺材自随,生怕踏错半步。 杨宪的铁腕正合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心思。这位出身寒微的帝王亲历元末吏治腐败之苦,常对群臣说:“吏治之弊,莫过于贪。”他视杨宪为肃贪利器,将其调往中枢任中书省参政。杨宪愈发激进,查案时动辄株连,连开国功臣也敢弹劾,朝堂上下称他“冷面阎罗”。 可正如《后汉书》所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过度严苛终酿反噬。杨宪任人唯亲、构陷同僚的行径渐露,朱元璋虽重肃贪,却更忌权臣专断。当御史弹劾杨宪“挟私枉法,擅作威福”时,朱元璋想起了他治扬州时的狠戾——那既是肃贪的利器,亦是噬主的獠牙。 最终,这位曾以剥皮酷刑震慑百官的酷吏,落得与宋善言相似的结局。洪武三年,杨宪被处死,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他的起落,恰是洪武朝“以猛治国”的缩影:用极端手段治贪,却难防酷法本身沦为权力的凶器,只留下“重典之下,虽肃贪风而失人心”的历史沉吟。 剥皮治贪震官场,酷法终成噬权刃,洪武重典难平吏治与人心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