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河声丨大学教授剽窃之风何时休

当《德国研究》的撤稿声明在学术圈激起涟漪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孤立的个案,还是学术腐败冰山的一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某某的剽窃丑闻,撕开了中国学术界最不堪的一面——那些本该为人师表者,却成了学术诚信最彻底的背叛者。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副教授的“聪明才智”竟体现在专挑不上知网的冷门刊物下手。四篇发表于《中国反洗钱实务》的纸质文章,成了他“学术创作”的拼图素材。28%的抄袭率,不是无心之失,而是精心策划的学术盗窃。这种“钻空子”的投机心态,比明目张胆的抄袭更显卑劣——它暴露的是对学术伦理的彻底蔑视,是对同行劳动成果的肆意践踏。

更值得玩味的是期刊方的反应。《德国研究》的声明看似严厉,实则暴露了学术出版体系的系统性漏洞。当常规查重手段成为唯一的“守门人”,当“未上知网”竟成了抄袭的护身符,我们不得不质疑:所谓的学术评审,究竟有多少是走走过场的表演?那些标榜“双盲评审”的学术期刊,又有多少编辑真正读过投稿文章的每一行字?

学术圈的“破窗效应”正在蔓延。从硕士博士到教授博导,抄袭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教授雇佣研究生代笔,有学者将学生论文据为己有,更有人专门研究查重系统的漏洞。李某某事件的特殊性仅在于——他选择了一个自以为安全的抄袭对象,却没想到互联网时代没有真正的“死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暧昧回应更令人心寒。“尚不清楚”的说辞,折射出高校对待学术不端的典型态度:能拖则拖,能掩则掩。这种纵容无异于给学术腐败颁发通行证。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连法学院教授都在践踏法律精神,又怎能指望他们培养出具有法治精神的学生?

学术腐败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不只是几篇论文的真伪问题,而是动摇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当教授们忙着“剪刀加浆糊”,谁来保证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当学术评价沦为数字游戏,真正的学术创新又将何去何从?更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在培养新一代的“学术投机者”,形成恶性循环。

治理学术腐败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首先必须建立真正的学术问责制,让抄袭者付出职业代价;其次要改革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论”的怪圈;最重要的是重建学术共同体的道德自律,让学术诚信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德国研究》的撤稿声明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我们期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给出严肃处理,更期待所有高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学术道德整顿,学术圈需要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剽窃之风的盛行,实则是学术良知的集体沦丧。在这个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保持学术操守反而成了稀缺品质。当我们批判学生抄袭时,是否想过讲台上的教授们正在做出更恶劣的示范?学术反腐不能只打“苍蝇”,更要敢打“老虎”。唯有如此,“教授”二字才能重拾尊严,大学才能回归真理的殿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孙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