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一开始就不是嘴炮。很多人事后看,觉得那场论战是纸上谈兵,是意识形态斗争里的一种“过激表态”。可现实是,几十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红旗落地,变天的不是一家两家,是整个体系的瓦解。这场吵架,吵出了一个世界格局的裂缝。 起初的分歧,看似只是理论上的不合。苏联高层抛弃斯大林,主张和平共处,宣称资本主义可以被“和平演变”。中方不买账,直接指出这就是在向资产阶级妥协,是变了颜色的“修正主义”。从这一刻开始,两边的路线彻底分裂。你要走温和改革路线,我偏要坚持继续革命。你说和平过渡,我说斗争不止。 论战从报纸开始,从会议延伸,最后演变成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对峙。中方的文章一篇接一篇,从一评到九评,句句戳中苏联要害。不仅批赫鲁晓夫,还把东欧一众“卫星国”的转向一起拉出来讲。他们说苏联在全球搞大国沙文主义,用“老大哥”姿态压别人。说他们表面是社会主义,实则早就官僚化、贵族化。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哪里还有半点革命精神。 这不是纸上风暴,它影响了世界格局。在亚洲、拉美、非洲,许多国家的左派力量开始分裂,一部分跟着苏联走,一部分转向中国。谁才是真正的“革命中心”,成了关键。中苏同时在第三世界布局,一个要做改革输出者,一个要当革命策源地。而这场斗争,最终把两边都推向了高度戒备和意识形态封闭。 可讽刺的是,被批得最狠的苏联,最后的命运正如中方早年预言:东欧剧变,接连垮台,从波兰到捷克,从匈牙利到罗马尼亚,一个接一个,政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街头上是示威,是抗议,是推翻执政党的怒火。表面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僵化,骨子里,是体制内部彻底失灵。权力结构失控,民众信任崩塌。 最具象征性的,是柏林墙倒下那一刻。墙是制度的象征,是分裂的标志。当它轰然崩裂时,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开放,更是一种体制的终结。东德当场失守,西德顺势而入,这座分裂数十年的国家瞬间融合。而其它东欧国家,也很快迎来了“颜色革命”式的剧变,一夜间改天换地。 这股风暴,很快蔓延到苏联本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本想挽救制度,却变成了拆除制度的导火索。他开放舆论,放松党控,引入市场,但缺乏掌控节奏的能力。政治混乱、民族纷争、经济滑坡,全都涌上台面。地方加盟共和国一个个宣布主权,中央控制力急剧削弱。 最致命的是1991年那场政变。苏共保守派试图挽救旧体制,发动“八一九政变”,想强行逆转改革局面。但这场政变三天就失败了,军队不执行命令,群众走上街头,叶利钦借机崛起。政变失败标志着苏共彻底失控。不到半年,苏联自己宣布解体,原本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各自为政,独联体成了一个松散联合体的空壳。 那一年,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缓缓落下,变成世界记忆中的定格画面。曾经的超级大国,几个月内分裂瓦解。这不是天灾,是制度崩坏,是信仰崩盘。从理论角度看,是修正主义逻辑走到尽头。从现实角度看,是一个国家完全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次警钟。曾经那些被当成“打嘴炮”的批评,如今成了最具先见之明的判断。早在六十年代,中国就指出:苏共路线“脱离群众、远离斗争、走向资产阶级”。他们抛弃革命性,幻想“和平演变”,最终真的被演变掉了。不是别国干涉,是自己腐烂。 这也解释了为何那场中苏论战如此激烈。中方其实看得很清楚:如果不坚守革命路线,就一定会走到西化、私有化的老路上去。那不只是路线之争,而是生死之战。九评苏修,每篇都是从制度底层发问,从哲学立场批驳,最终击中问题核心:靠妥协是保不住社会主义的。 今天再回看,不少人还在质疑当年的批苏是否过激。但苏联的覆灭就是最有力的回答。谁赢了辩论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活到了最后。嘴上说得好听,不如看脚下站得稳不稳。 所以,中苏论战不是嘴炮,九评苏修不是情绪发泄。它是一场对制度方向的斗争,是一次意识形态的分水岭。在当时,它不被理解;在后来,它成为坐标。历史的判决不是即时做出的,而是靠时间沉淀。当红旗落地,答案就来了。事实,胜于雄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