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6年,一名女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橡胶手套上,她立刻

1996年,一名女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橡胶手套上,她立刻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可没想到就在这短短十五秒钟却已经宣告了她的“死刑”![凝视]   1996年8月14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实验意外,彻底改变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化学教授凯伦·维特哈恩正在实验室里转移一种液体试剂,45岁的她是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化学系终身教职的女性,在重金属研究领域小有名气。 当天她操作的是二甲基汞,这是一种用于核磁共振实验的化学试剂,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却是化学界最危险的物质之一。 两滴液体溅到了凯伦的手背上,她立刻摘下手套用水冲洗,整个接触时间不到15秒,按照当时的安全规范,她的处理完全正确。 凯伦甚至还庆幸自己戴了双层乳胶手套,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可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死神已经悄悄敲响了她的门。 五个月后的1997年1月,凯伦开始感到身体不适。 起初只是胃痛和体重下降,她以为是工作太累导致的。 但情况很快恶化了,她开始说话困难,走路摇摇晃晃,甚至在一次学术报告中忘记了最基本的化学术语。学生们震惊地发现,平日里思维敏捷的教授竟然连简单的词汇都想不起来。 医院的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凯伦血液中的汞含量超过正常值150倍,相当于致死剂量的4倍。 医生们拼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生命,尝试了当时所有已知的排汞治疗方法。 但二甲基汞对大脑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它像腐蚀剂一样慢慢吞噬着凯伦的神经系统。 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入院298天后离开了人世,死因确认为二甲基汞中毒导致的脑损伤,尸检结果更加触目惊心:她大脑中的汞浓度超过安全标准1000倍以上。 凯伦的死令整个科学界唏嘘,人们这才发现,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乳胶手套对二甲基汞根本没有防护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只需要15秒就能完全渗透普通手套,直接接触皮肤。 就像用筛子去装水一样,所谓的“安全防护”在分子渗透面前形同虚设,二甲基汞能够通过皮肤迅速进入血液,直达大脑,而且没有任何感觉。 凯伦的悲剧直接推动了全球实验室安全标准的大修订,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紧急发布新规定,要求所有涉及有机汞的实验必须使用特制的防化手套,并配备专业防护面罩。 中国的科研机构也迅速跟进,将这个案例写入了安全操作手册。 从此以后,“维特哈恩事件”成了每个化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安全课程。 凯伦在生命最后阶段仍然坚持记录自己的症状变化,为医学界留下了第一份完整的人体二甲基汞中毒资料,这些数据拯救了无数后来者的生命。 如今全球实验室都在使用以她名字命名的“维特哈恩测试”,任何新型防护设备都必须通过至少4小时的汞渗透检测才算合格。 达特茅斯学院为纪念凯伦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研究基金,至今仍在资助实验室防护技术的创新,基金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她用生命给科学界上了最后一课。”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再小的疏忽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足够安全”,可能连最基本的防护都做不到。 凯伦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更完善的实验室安全体系,让无数科研工作者避免了同样的悲剧,她的名字将永远提醒着人们:面对未知的危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 你觉得在追求科学进步的路上,我们还有哪些“看似安全”的做法其实暗藏风险?   信源: 一名博导因漏在手套上的几滴试剂,298天后死亡——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