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大汉奸赵玉昆被捕后,供出一名同伙,此人竟是解放军68军参谋长宋学飞,杨成武急称误会,两人曾是战友,为何如今一人成了汉奸,一人成了高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宋学飞出身河北易县,家境尚可,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考入东北讲武堂,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他曾在东北军中担任职务,九一八事变后,他辞去军职,带着满腔的忧国之情回到家乡,寻求参与抗日之道,正是这个时候,赵玉昆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地方武装中,他原是个草莽出身的人物,年轻时因为盗抢被捕入狱,后来趁战乱逃出,拉起几百号人马,自称抗日队伍,他打着抗日的旗号游走在地方之间,队伍中既有真心抗敌的人,也夹杂着不少地痞流氓。 赵玉昆知道自己缺乏正规军官的指挥能力,便四处打听合适的人选,宋学飞的名字进入了他的视野,宋当时本打算北上投靠正规部队,但考虑到地方抗战力量的薄弱,还是决定留下来,帮助整顿这支鱼龙混杂的队伍,他提出训练计划,建立纪律制度,推行战术演练,亲自制定了适合山区游击战的作战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这支队伍逐渐焕发出战斗力,先后在易县、涞源等地伏击敌军,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成为当地颇具实力的一支抗日武装。 队伍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内部的问题,赵玉昆逐渐对八路军的纪律制度感到不满,他习惯了地方武装的随意行事,难以接受统一的指挥与补给制度,尤其是在八路军派遣政治干部进入部队、推行整风运动后,他的抵触情绪愈发明显,与此同时,他沉迷于吃喝享乐,甚至有人察觉他私下与旧日势力有所往来,宋学飞多次提出要加强队伍内部整顿,赵却不以为意,甚至有意冷落宋的建议。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40年春,那年宋学飞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赵玉昆趁机暗中与日军接触,他本就对八路军的制度不满,加上日军许以高官厚禄,又承诺可以保留兵权,他的野心与动摇终于合流成了背叛,他带着几百名亲信,携带部队布防图与武器清单,前往日军控制区投降,而在他叛变前夜,他还特意派人将一份伪造的日军委任状送到了宋学飞家中,企图将其一同拖下水,宋学飞面对这份“任命”,没有多言,将其投进火盆,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对敌人诱惑的拒绝,更是对自己信仰的捍卫。 赵玉昆的叛变在晋察冀军区引起了极大震动,部队上下惶惶不安,一时间逃兵激增,更让人痛心的是,宋学飞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认为他与赵关系密切,甚至有人主张立即将其逮捕审查,此时,宋学飞仍在老家,尚未归队,军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此事,有人指出,赵玉昆曾亲自吊唁宋父,这种举动疑点重重,也有人冷静分析,宋一贯表现优良,与赵在治军理念上早有分歧,关键时刻,杨成武拍板决定,不搞一刀切,要求先查明真相,再做处理。 宋学飞听闻风声后,立即冒险穿越封锁线,赶回部队,自请接受组织审查,他详细汇报了自己从投身抗战至今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调动,甚至找来了当年共同作战的战友作证,经过一系列调查,事实逐渐清晰:赵玉昆确实试图陷害宋,而宋在赵叛变时并不在场,也未参与任何可疑行动,最终,组织还他清白,他也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 回到部队后,宋学飞继续带兵作战,尤其在狼牙山一带,他指挥部队抗击敌人多次扫荡,为根据地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1941年秋,为掩护群众撤退,他组织部队死守山口,正是这场战斗的掩护,为后来“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壮烈牺牲创造了条件,事后统计,在那场反扫荡中,部队缴获的枪支弹药中,不少正是宋学飞从伪军手中夺回的。 抗战胜利后,宋学飞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在多个战场表现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军区高级参谋,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晋升为少将,而赵玉昆的命运则截然不同,日本投降后,他一度投奔国民党特务机关,参与多起破坏活动,解放战争尾声潜入北平,以贩卖药材为掩护,实则从事黑市交易,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将滚烫黄豆糊在脸上,制造满脸麻子的假象,妄图逃避追捕。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0年,他在一次交易中被识破身份,落入法网,面对审讯,他试图通过牵连他人来减轻罪责,宋学飞的名字再次被他提起,这一次,杨成武依然亲自过问,组织派出调查组彻查此事,调查人员走访易县、查阅档案,甚至请来笔迹专家鉴定那份所谓的委任状,最终再次确认宋学飞的清白。 赵玉昆被判处死刑,回到易县公审,那天刑场上人山人海,许多当年受害的百姓自发前来围观,有人忍不住向他投掷石块,那是他们对背叛者最直接的愤怒表达。 信息来源:《易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