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真相:29万中国军队包围3万日军,打完伤亡却高达5万,1937年12月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4 00:51:25

台儿庄战役真相:29万中国军队包围3万日军,打完伤亡却高达5万,1937年12月,日军为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出动24万人南北对进,到1938年年初,北平、天津、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华北华东眼看就要被日军连成一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底,南京陷落后,日本方面急于打通津浦铁路,这条铁路南北贯通,如果和东西向的陇海铁路相连,就能把华北与华中占领区连成一片,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抗战后方的门户被撞开,武汉、重庆等地都可能暴露在敌军铁蹄之下,因此,徐州成了必守之地,而徐州的东北门,就是台儿庄,这个运河边上的小镇,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战略要冲。   当时蒋介石任命李宗仁统筹徐州防务,表面上,他手里有二十九万兵力,但这些部队成分复杂:有中央军,也有桂系部队,还有远道而来的川军和地方杂牌,部队之间训练差距大,装备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很多士兵甚至没有人手一支步枪,更别提坦克和飞机,相比之下,日军虽然只有三万左右,但主力是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他们的火力配置远超中国军队:坦克、重炮、战机一应俱全,几乎可以说是“钢铁洪流”对“血肉之躯”。   在台儿庄主战场开打之前,中国军队付出极大代价进行阻击,滕县保卫战就是其中一例,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全师坚守小城,面对敌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整整坚持三天,城墙被炸塌后,他们转入巷战,最后全师几乎战死,王铭章本人也壮烈殉国,这场战斗虽然让滕县失陷,但拖住了敌军前进的脚步,另一边,在临沂,张自忠与庞炳勋部队合力,给矶谷师团迎头痛击,张自忠率部急行军百余里,从敌军侧后杀入,迫使日军不得不退却,这些阻击战为台儿庄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进入三月下旬,日军抵达台儿庄外围,全面进攻终于展开,守城的是孙连仲部队,而池峰城的第三十一师承担了正面防御,城内提前挖好了壕沟,布设了地雷和火炮阵地,几乎每条街道都被改造成火力点,可是日军装备太强,数十辆坦克和数百门重炮齐射,外加空军轰炸,城内三分之二区域很快被占,守军被压缩到城南一隅,随时可能崩溃,池峰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知道如果守不住,自己必须最后一刻与敌同归于尽。   在这种绝境里,敢死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往往几十人一组,身上绑满手榴弹,夜里悄悄潜入敌军阵地,有的突袭重炮阵地,把敌人辛苦架设的火力点炸成一片火海;有的在街巷里与敌人短兵相接,用大刀拼命,很多敢死队全队牺牲,换来的是敌人前进速度被迫放缓,北门一带的新兵营全员战死,团长王震坚持到最后一刻才倒下,这样的牺牲看似“以卵击石”,但正是这些鲜血换来的拖延,为后续反击创造了可能。   李宗仁采取的战术被称为“口袋阵”,简单来说,就是故意放敌人进入台儿庄城内,等他们陷入狭窄街道,再由外围部队合围,这个战术风险极大,因为一旦外围封口不及时,城内的守军就会被孤立无援,遭到歼灭,事实证明,这个险棋最终奏效,汤恩伯部队赶到后,从两翼夹击,将敌人困住,中国军队从四面压上,逐步把敌人逼出城外。   四月六日,总攻开始,经过连夜的巷战,守军和外围部队协同作战,日军终于撑不住,开始溃退,这场战斗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击毙敌人约两万,俘虏七百多人,缴获重炮七十门、坦克装甲车百余辆,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士气,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军队终于在正面战场证明了自己。   中国方面伤亡约五万,其中很多部队几乎打光,池峰城的第三十一师损失极为惨重,北门防守的新兵营全体阵亡,大批敢死队员无人生还,许多士兵在弹尽粮绝时,以自杀避免被俘,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他们冒着炮火为前线送粮送水,有的在途中牺牲,有的在夜里传递情报,可以说,这是军民一体的抗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胜利却惨烈”的局面?原因有三,第一是装备差距,日本方面有坦克、飞机和密集火炮,中国士兵往往只有步枪甚至大刀,敌人一轮炮击,就能让一整营失去战斗力,第二是战术素养,日军单兵训练精良,小分队协同默契,而中国部队来源复杂,训练水平不一,通讯设备缺乏,命令传递迟缓,往往导致支援不及时,第三是战术本身的冒险性,李宗仁的“诱敌深入”必须用城内守军作为“饵”,他们承担了极大的牺牲来争取合围机会,这些因素叠加,使得中国方面虽然赢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信息来源:百年百物 | 台儿庄战役到底有多惨烈?这面墙告诉你丨文旅中国    

0 阅读:6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