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下核潜艇的舱门,站在甲板上,望着深蓝色的海面,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刚刚完成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这艘潜艇是在三百米的深海中完成测试的,任何一个细节出错,艇上的人都可能再也见不到阳光,而他,是这艘潜艇的总设计师。 他叫黄旭华,那一年,他决定不回研究所,而是绕路南下,回家看看母亲,这一趟归途,他等了三十年。 三十年前,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一纸调令,把他带进了一个注定要与世隔绝的世界,那是1958年,中国刚刚提出要研制核潜艇,在当时,连一张完整的核潜艇照片都找不到,别说技术资料,西方国家严密封锁,中国只能靠自己,从那时起,他的名字成了机密,身份从公开变为保密,所有的生活都归于沉默。 他不能告诉家人自己的去向,不能回家,也不能通信,他对外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但在封闭的研究基地里,他和一群同样无名的工程师、科学家,开始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连基本的参考资料都没有,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塑料核潜艇玩具,他和同事就从这个模型出发,慢慢拆解、分析、设计,他们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做数据运算;没有先进设备,只能手工画图、手工建模,冬天的屋子冰冷刺骨,吐出的白气都能结成霜,手指动得慢了,铅笔会断,纸张也会皱,他们就这样一笔一笔地把核潜艇画出来,再一页一页地修改。 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物资紧缺,大家吃不饱饭,却依然加班加点,他常常在夜里独自抽烟,望着窗外黑漆漆的天,想着远方的家,那时,他的父亲病重,但他不能回去,只能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朝着家的方向默默叩首,家人不知道他的情况,有人说他发了财不认亲,有人说他早已不在人世,他不能解释,只能沉默。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这是他们十几年努力的结果,也是无数次失败、推翻、重算之后的成果,那一刻,他站在码头,望着水面上的庞然大物,心里没有喜悦,只有松了一口气的平静,这是他和团队一起为国家铸造的盾牌。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1988年,国家决定进行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一项高风险任务,潜艇要在极限水压下运行,一旦出问题,人艇俱毁,他作为总设计师,主动要求随艇下潜,他清楚每一个部件的性能,也知道每一处可能的风险,他认为,只有亲自下去,才能真正了解潜艇的表现。 试验那天,潜艇缓缓沉入海底,艇体在巨大水压下发出轻微的响声,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生死,每一位艇员都屏息静气,他坐在指挥舱里,眼神专注,手中紧握着测试数据,数小时后,潜艇平安上浮,数据达标,这一刻,中国真正具备了战略核潜艇的能力。 试验结束后,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直接返回,而是决定回趟家,他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了,母亲已经九十多岁,身体虚弱,他知道,再不回去,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那天,他走进老屋,屋里已经聚满了兄弟姐妹,母亲卧在床上,眼神浑浊,他走近,扶住那只瘦小的手,母亲的手指轻轻摸着他的脸,像是在确认什么,她没有说话,只是流下了眼泪,他也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泪水滴落在地板上,他知道,这一刻,所有的等待和误解都不需要解释了。 父亲的遗像挂在墙上,旁边是已故二哥的照片,他站在灵前,默默鞠躬,这些年,太多亲人离去,他都未能见最后一面,这一切,都是他做出的选择换来的。 村里人曾经议论他,说他不孝,说他忘本,直到那一年,《文汇月刊》上刊登了黄旭华的事迹,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三十年未归的男人,是中国核潜艇的开拓者,家人也终于明白,他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他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承担更大的责任。 母亲去世后,他把她用过的旧围巾带在身边,无论去哪儿都随身携带,他说,这是他记忆里母亲的味道,他没有留下过多的文字,也不喜欢接受采访,他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国家需要,自己刚好合适。 他把国家颁发的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持年轻科研人员,他不以功臣自居,也不愿高调露面,他希望后人记住的,不是他个人的名字,而是那些年无数无名英雄共同完成的事业。 晚年时,他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学生,讲述核潜艇的故事,他语气平和,语速缓慢,更多的是讲那段日子里他们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他说,这不是传奇,这是一群人用命换来的技术。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送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99岁人生,热血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