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一普通教师写信“告御状”,毛主席看后潸然泪下必须严查
【【前言】】
1972年冬天12月那会儿,福建有个小学老师,心里憋着事儿,决定向上头反映。他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左看右看,读了又读,前前后后折腾了三遍,觉得没问题了,才小心翼翼地把信装进信封里。
这封信在兜兜转转了4个月之后,终于在1973年4月被送到了毛主席那儿。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迈入了80岁高龄,身子骨大不如前,整天被病痛折磨,大多数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但说来也怪,当他读完那封信,眼眶立刻就湿润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件事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毛主席甚至还亲自给那位小学老师写了回信,并且严肃指示:“必须彻底调查清楚!”
这位小学老师到底是谁呢?他写的那封举报信里都说了些啥?
【【“上山下乡”运动】】
要搞清楚为啥这位小学老师会选择去“上访”,咱得先瞅瞅那会儿的社会是个啥情况。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诞生没多久,咱们国家的外交路线就是全力支持苏联,跟苏联关系铁得很。两边还正式签了个《中苏友好合作条约》,关系好得没法说。
从那以后,咱们国家的经济和教育都嗖嗖地往上涨,跟以前那个穷日子彻底拜拜了。现在,大家找工作容易多了,读书的机会也是一大把。
但这种“双方都得利”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从50年代末起,我们国家和苏联在很多国际大事上就闹起了大意见。
苏联那时候挺自负的,觉得人家没把它放在眼里,一生气,就和中国断了交,还把派来帮忙的一千多号专家和所有的图纸、机器一股脑儿全给撤回去了。
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和苏联的伙伴关系彻底崩盘了!这事儿让正在往上走的中国有点懵,好多正在进行的项目都只能停了,就连学校也不得不关门,孩子们没法上课了。
特别是到了1966年,高考被叫停了,那时候,好多有知识的年轻人突然就没了去处,这可给工作岗位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现在,有文化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但能给他们找工作的地方却变少了。这样一来,街上就多了很多没事做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的将来一头雾水。这种情况,让本来发展得挺好的中国,也好像被笼罩了一层阴影。
那时候的数据告诉我们,那几年毕业的学生加起来差不多有1100多万,里头光是持有城镇户口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400多万。
因此,为了确保社会稳定,同时有效解决城市青年的工作难题,1968年12月,毛主席给出了新方向:“让那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农村,跟贫下中农学习,这真的很有必要。”
早在1946年那会儿,毛主席就让毛岸英当了个先锋,他成了头一个到乡下去的有文化的小伙子。
那时候,毛岸英刚从苏联学完东西回来,是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他不管走到哪儿,都穿着笔挺的军装,跟别人说话时,还老爱比划手势,头也晃来晃去的。这举动让毛主席看着挺不顺眼。
毛主席觉得,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根本没法和老百姓还有战士们打成一片,反而会让毛岸英跟大家之间有了看不见的隔阂,这可不行。
为了全面重塑毛岸英,毛主席采取了独特的教育方式,即将他送往农村,深入体验中下贫农的生活,接受再教育。
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毛岸英真正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和村民们走得很近,像一家人一样。通过这段经历,他深刻了解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这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的热爱也更加强烈。
瞧着毛岸英那样儿,毛主席心里头也是挺欣慰的。因此到了60年代,毛主席就琢磨着让知识青年们去农村和山里锻炼锻炼。
这事儿不光是为了搞定就业难题,更是咱们国家的一次大胆新尝试。说到底,只有这么干,才能让“共同富裕、一起进步”成为现实,也让那些一直在城里长大的知识分子青年,真切感受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响应国家和毛主席的呼唤,一大波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跑到农村安家落户。从辽阔无边的北大荒,到西双版纳那满是雨林的地方;从荒凉的戈壁沙漠,到连绵起伏的山丘;从内蒙古大草原,那里牛羊成群、草随风动,到靠海的橡胶林场,哪儿都能见到知青们的足迹。
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不错,好多地方的知青们都伸手帮了当地的农民一把,他们一起铺了沥青路,还建了些小发电厂和煤矿,这对当地经济的提升可大了去了。
不少知青主动站出来当起了老师,给那些农村里没条件上好学的孩子们上课,所有的事情都在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
真没想到,“上山下乡”那会儿,有些不地道的家伙找到了可乘之机。知青们离家远,身边没个亲人,这些人就欺负他们,更过分的是,还霸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那时候,国家推出的让知识青年去农村锻炼的政策,说好每个月给他们36斤粮食和8块钱生活费,结果这个政策才实行了11个月就停了。这样一来,好多知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连饭都吃不饱。这里面,就有一个小学老师的儿子,他实在饿得不行,还去上面反映过情况呢......
【【小学教师李庆霖】】
这位给毛主席递信反映情况的小学老师叫李庆霖,他家在福建省莆田县,来自一个穷苦人家。
李庆霖打小就知道家里不容易,所以他从小就拼命读书,就盼着哪天能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从这穷困的日子里翻身。
还好“天道酬勤”,李庆霖毕业后就被安排到莆田一所小学当老师。虽然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但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填饱肚子。在那儿,他还遇到了愿意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的老婆,两人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
当国家号召大家去“上山下乡”时,李良模的爸爸面临着个难题,因为他那时才13岁。尽管如此,他还是狠下心,让儿子去了农村,和贫下中农一起生活,接受教育。
刚开始那会儿,情况挺不错的。知青们到村里来,大伙儿都挺高兴。毕竟,这些从城里头来的,啥世面都见过,懂得也多。党中央这么安排,就是想让咱们农村也能跟上脚步,一起奔小康嘛。
这些下乡的知识青年,一开始都能拿到国家给的补贴,所以尽管他们平时干的重活累活不少,但起码能保证一日三餐管饱,衣服也穿得暖暖和和的。
因此,当13岁的李良模踏出家门那一刻,李庆霖夫妇心里头虽有万般不舍,但对孩子在外头能不能吃饱穿暖这事,倒没太往心里去。
李良模这孩子特别有出息,年纪不大但心里有数。因为他爸是教小学的老师,所以他很小就学会了读书认字,对国家大事也挺了解。每次看到他妈妈因为舍不得他而掉眼泪,他就会像个小大人似的安慰说:“爸妈,你们别操心了,我肯定能照顾好自己。我这次出去,是真的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
就在知青们下乡还不到一年光景时,他们应得的补助和生活费却突然断了。想想农村里的农民,干活儿后还能吃大锅饭、拿分红,但这些知青呢,啥都没有,全靠着国家的补贴来维持生计。
现在补助没了,好多知青还得靠家里支援。本来这些知青大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不给家里赚钱就算了,现在反而要家里倒贴,这让好多家庭都过得紧巴巴的,连锅都快揭不开了。
李良模心里清楚,家里条件不好,说白了就是穷,因此他很少向家里开口要钱。就算老爸心疼儿子,时不时送点生活费来,李良模也只拿够吃饭的钱,多余的一分都不要。
直到有一天,我爸李庆霖从旁人那儿听到,才知道国家对知青们的补贴早就没了。我那儿子啊,每天连饭都吃不饱,还得拼死拼活地干活。衣服破了,就只能补补再穿,就算生病了,也只能咬牙硬撑。
李庆霖当了老爸后,发现儿子在农村过得那叫一个苦,他看在眼里,心里头可不是滋味。为了给自己和儿子都找点安慰,他老跟儿子念叨:“咱先扛着,说不定过几年这日子就美满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两年就过去了,但这些知识青年的情况不但没变好,反而越来越糟了。好多好岗位都被上面有关系的人占了,还有些知青纯粹就是来农村混日子的,他们不仅不干活,还欺负老百姓,甚至对女知青动手动脚。
碰到这种事儿,很多人心里头有气,但嘴上不敢说,就算鼓起勇气想说出来,也不知道该去哪儿说,找谁反映。
李庆霖看着儿子受苦,心里头真不是滋味。他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给各级头头脑脑写信,说说知心话。他要把知青们的真实处境告诉党中央,想着只要毛主席和周总理能知道这事儿,那些捣蛋分子肯定得被好好收拾一顿。
李庆霖实在是没办法了,心里头那个急啊。他看着大儿子李良模在农村那边越来越瘦,家里还有两个小家伙张着嘴等吃饭,手头那是一点钱都挤不出来了。到了1972年12月的某一天,李庆霖突然冒出了个大胆的主意,他决定直接给毛主席写封信。
但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快80岁了,身体也不好,老是有病。虽然他心里还惦记着国家大事,可越来越少出门了。因此,想把这封信送到他手里,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
李庆霖在床上翻来覆去琢磨了很久,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说实话,他不过是个平平常常的小学老师,要是真给毛主席写封投诉信,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要是这信没落到毛主席手里,反倒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截了胡,那他和家里人可得遭殃了,到时候会碰上啥麻烦事儿呢?
但一想到儿子三年都没理过发,午饭就简单的白饭泡水,李庆霖心里头一横,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要是真有啥后果,他自己一个人扛下来......
【【毛主席回信】】
李庆霖怕写信反映问题的事儿传出去,连老婆都没敢告诉,一个人关在屋里头,整整写了一天一夜,写下了两千多字的长信。
李庆霖心想,反正横竖都得面对,于是他一股脑儿地把儿子遇到的那些难题、在乡下碰到的真实情况,还有那些高官干部搞特权、让自家孩子轻松过关的事儿,全都写进了信里头。
接着,李庆霖又把那封信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对拿不准的词语琢磨来琢磨去,还改动了些可能带来不好影响的话,或者直接删掉了。
他确认信件内容准确无误后,就一笔一划地写在了一张干净的信纸上。要是发现哪个字写错了,或者笔画不够工整,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撕掉,重新来过。
经过一整晚的仔细琢磨,李庆霖把写给毛主席的信装进了信封,然后仔细地封好。信封上,他用大字清晰地写着:收信人为毛泽东主席。
这一晚上,他脑子里转个不停,琢磨出了一个确保信件能稳稳当当送到毛主席手里的主意。他想,不如先把信交给外交部的王海容,让她帮忙转交给毛主席,这样肯定没问题。
信一寄走,李庆霖就觉得浑身没劲,他随便找了个路边的石头坐下,小声嘀咕:“唉,反正信是发出去了,剩下的事儿,就看老天爷怎么安排了。”
这封信,里头装满了李庆霖的满心期待,一直到1973年4月,才真正送到了毛主席跟前。信里头写的东西,就连平时特别沉得住气的毛主席,看了都大吃一惊。
毛主席认真看完信里的内容后,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他原本推行那个政策,是想帮城市青年找到工作,同时让农村也富起来。可没想到,却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找到了可乘之机。
毛主席心里清楚,李庆霖写这封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信里他对儿子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的感情,也让毛主席心里挺不是滋味。于是,毛主席想了好一阵子,拿起笔来给李庆霖回了封信:
李庆霖朋友,我给你汇了300块钱,先应个急,解决下眼前的困难。咱们国家这种情况不少,我会慢慢想办法,统一给大家找个出路。
寄出那封回信,还有从自己稿费里抽出的三百块钱后,毛主席立马着手,认真查了查李庆霖提到的问题,并进行了整改。
听说那事后,连平时总是温文尔雅的周总理都发火了:“这种法西斯恶行,得狠狠整治。公安部赶紧派人去,别心软,别怕事,得硬气点管起来!”
叶剑英元帅气愤极了,他坚决地说:“这事儿得狠狠处理,得拿一个人开刀,让一百个人、一千个人都长记性!”
【【结语】】
那时候,这件事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毛主席多次强调:“这事得彻底查清楚,瞧瞧到底是哪些人在捣乱!”
在这次知青下乡的大整顿里,对于碰到的一系列麻烦,都给出了明确的说法。该挨批评受罚的,一个都没跑掉,全都自个儿担了责任。
下乡的知青朋友们终于拿到了他们该得的福利,之前停掉的生活补贴也重新发下来了。而且,他们的看病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外,福州军区的头儿韩先楚也在时刻盯着这事儿的发展,他还专门安排人把李庆霖接过来,面对面聊了一次,想亲自搞清楚那边到底啥情况。
李庆霖这次做的事,虽然心里头也惦记着帮自己儿子一把,但没想到歪打正着,帮了好多下乡的知青。就因为这样,那段日子,不少人专门跑过去向李庆霖道谢。
不过每当李庆霖听到那些感激的话语,他心里都挺过意不去的。他就跟大伙说,其实得感谢的是毛主席。要不是毛主席一直特别在意老百姓的来信,可能后面的事儿也就不会发生了。
毛主席一贯如此,不论信件有没有署名,只要到了他手里,他都会亲自看,好好处理。就算到了晚年,身体不如以前,他也还是会给出处理办法,或者交给相关部门去查查清楚,好好解决......
这篇文章,专门用来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高敬意!
一切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是终点。不管是什么事情,总会有一个完结的时候。就像一场漫长的比赛,最终会吹响结束的哨声;一本精彩的小说,也会翻到最后一页。当我们走到这一步时,心中或许会有不舍,或许会有感慨,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面对结束,我们不必过于悲伤。因为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的起点。就像四季轮回,冬天结束后春天就会到来。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拥抱未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结束,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总之,结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接受它,理解它,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