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5年时,四野名将聂鹤亭原拟被授予中将军衔,但他对此有些个人情绪,他是粟裕的

1955年时,四野名将聂鹤亭原拟被授予中将军衔,但他对此有些个人情绪,他是粟裕的老上司,为何粟裕是大将,他却是中将?想不通,于是他大闹了总政治部,一下惊动了负责授衔的罗荣恒。   1955年新中国刚要给军队授衔,一位打过南昌起义、长征的老革命,却因为自己是中将而闹翻了天。他叫聂鹤亭,曾是粟裕的老上司,眼看着昔日部下成了大将,自己却“低人一等”,心里那股不服劲儿憋不住,直接冲到总政治部拍桌子。这事儿还惊动了罗荣桓元帅!   聂鹤亭出身安徽萧县,1926年入党,1927年就跟着叶挺参加南昌起义,是个实打实的老革命。那时候,他是叶挺独立团的排长,而粟裕只是他手下的班长。两人一块儿扛过枪,打过仗,关系铁。后来到了井冈山,粟裕升得快,30年就当了团长,而聂鹤亭还是团级参谋。革命路上,两人各有各的轨迹,但聂鹤亭一直觉得自己资历不比粟裕差,毕竟他比粟裕大几岁,入党也早些,算是粟裕的老大哥。   到了1955年,新中国搞军衔制,粟裕被评了大将,全国就10个大将,地位高得没法说。而聂鹤亭呢,被定为中将。这差距一拉开,聂鹤亭心里就不平衡了。他觉得自己打过北伐、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功劳不小。尤其在四野,他当过副参谋长,后来还调到装甲兵当副司令员,为新中国军事建设出了不少力。   那一天,聂鹤亭直接闯进北京总政治部,质问为什么授衔这么定。他觉得这不公平,自己资历这么老,战功也不少,怎么就比不过粟裕?这一闹,连罗荣桓元帅都惊动了。罗荣桓是管授衔的大领导,他一看这情况,当场批评聂鹤亭没组织纪律,让他回去好好反思,还把他的授衔暂时搁置了。   其实,聂鹤亭确实功劳不小,从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几十年的革命生涯,职务也不低。长征时,他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后来在晋察冀军区也干过参谋长,四野时期更是林彪手下的得力干将。1950年调到装甲兵,他还参与了坦克部队的建设,这都是实打实的贡献。   首先,军衔评定不是光看资历和战功,还得看当时的职务和影响力。1955年,粟裕是总参谋长,管着全国军队的作战指挥,地位高得没法比。而且解放战争时,粟裕带华东野战军打得太漂亮了,歼敌数量多得惊人,像淮海战役那样的硬仗,都是他指挥的,战略眼光和实战能力甩开很多人。聂鹤亭虽然功劳不少,但解放战争后期多在后方干参谋工作,影响力比不上粟裕。   再一个,聂鹤亭脾气直,但有时候不守规矩。比如南昌起义后,他有段时间擅自离开部队,后来解放战争中也因为擅自行动挨过批评。再加上粟裕一直是纪律严明的典型,作风过硬,综合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不过,聂鹤亭回家冷静下来,写了检讨书,承认自己冲动了,行为不妥。他也反思了过去的纪律问题,觉得自己确实有不足。1956年,罗荣桓看到他的态度,又觉得他功劳确实大,就向中央军委建议补授中将军衔。聂鹤亭拿到军衔后,也没再闹,踏踏实实干工作。后来他还负责工程兵建设,一直到1971年病逝。临终前,他把3万元积蓄捐给国家。   聂鹤亭的故事,是个小插曲,但背后反映的,是新中国军队建设的曲折和人性的一面。他是个有血有肉的老革命,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