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欣赏的一句话:
“靠病人赚钱,医院做到了;靠死人赚钱,火葬场做到了;靠埋人赚钱,陵园做到了;靠小孩赚钱,教培做到了;
靠别人信仰赚钱,寺庙做到了;靠别人运气赚钱,菠菜做到了;靠别人崇拜赚钱,明显做到了;靠别人钱赚钱,银行做到了;靠给人画饼赚钱,老板做到了。
用银行的钱赚钱,开发商做到了。用废话赚钱,领导做到了。用吹牛赚钱,专家做到了。用体力赚钱,穷人做到了。”
大家都是普通人,每天为了碎银几两早出晚归,干着日复一日的工作,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就已经消磨掉了大部分精神斗志。
在这个工资赶不上欲望的时代,大家都已经很努力地在生活了,却也只够维持生计,如果人生是一张卷子,那么及格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稻盛和夫说过:“钱,不是赚来的,越想赚钱的人,越赚不到钱。钱是帮他人解决问题后给你的回报,什么时候明白这句话,就开始赚钱了。”
赚钱看似想要获取足够的财富,赚钱真正意义的背后,实则也是解决他人的核心需求,当你为他人解决问题,自然而然他人也愿意买单。
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不同的人在从事不同的岗位,行行都能够获取一定的财富。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更可悲的是,许多人至死都没明白金钱与人生的真实关系。
马克·吐温曾讽刺道:“如果你以赚钱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你将永远赚不到钱。
这就像你吃饭只是为了,保持体力继续吃饭一样荒谬。”
认知边界决定财富疆界,这是赚钱的第二个悖论。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的钱,即使偶然获得,也会因认知不足而失去。
一个只懂得存银行定期的人,难以理解风险投资的逻辑;一个固守传统商业模式的企业主,无法把握互联网经济的脉搏。财富本质上是认知的变现,是思想的物质化呈现。
因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明白:人生最宝贵的不是银行账户的数字,而是创造价值的能力与自由选择的底气。
金钱应当是生命的助力而非主宰,是工具而非目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赚钱”转向“创造”,从"索取“转向”给予”,财富反而会以最自然的方式流向我们。
毕竟,最终定义我们人生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金钱,而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些金钱书写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