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孔祥熙死在纽约医院,身边没有亲人,遗体几天后才下葬,他想回太谷老家,哪怕把全部财产捐出去也愿意。
但这事从头到尾没人帮他办成,他死在异国,连最后落叶归根的愿望都落了空。
孔祥熙是个有手腕的人,山西人,年轻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在煤堆里捡煤核糊口,后来读了洋学堂,娶了宋家大姐宋霭龄,这一下飞黄腾达。
他做过财政部长、行政院长,控制中国的钱袋子十多年,抗战时期,国库里什么进什么出,他说了算。
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打仗,他倒在上海、重庆、香港三头倒腾军火和黄金,把该挣的不该挣的钱都挣了。
抗战胜利后,骂他“国贼”的声音铺天盖地,他也明白不能再待下去了。
1947年,他打着“考察”的旗号去了美国,随身带着黄金、外汇、珠宝,转手就通过瑞士银行洗白,换成美元、房产和股票。
走之前,他特意嘱咐老家亲戚把太谷老宅看好,他还真想着哪天风头过去,能回老家养老。
但这念头,一直是他一个人的念头,宋霭龄可没这个打算,她压根不想放弃美国的舒适生活,更不愿意把捞来的家产拿出来换什么“回乡资格”。
两个人为这事吵过,孔祥熙说得急了,拍桌子,她就甩脸子,说财产是靠她家人脉拼来的,凭什么给中国人。
其实,蒋介石也早对他防备了,早年孔祥熙和蒋关系不错,两家联姻,又是财政大管家,但他去美国后,蒋介石觉得他有点靠不住。
1962年,孔祥熙试着回台湾探亲,想缓和关系,也想借机找门路回大陆,蒋介石不冷不热,安排他住在阳明山一处偏僻公馆,不接见,只派了个秘书送封信。
蒋经国更直接,说他“无官无职,不宜妄动”,孔祥熙失望至极,一个月不到就灰溜溜回了纽约。
孔祥熙其实不是个只顾自己的人,他在美国也关心国内消息,常年捐款给一些山西同乡会和留学生会。
他甚至找人去试图和大陆联系,说愿意捐出自己在美国的产业,换取落叶归根的机会。
但没人接他的茬,两岸当时关系冷到冰点,他也不是谁都欢迎的人,他越活越郁闷,家里人也不省心。
他和宋霭龄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表面风光,实际上个个让人头疼。
长女孔令仪性子泼辣,年轻时有过一段失败婚姻,还被家暴流产,脾气变得更加古怪,她晚年沉迷赌博,传说连祖传翡翠镯子都拿去赌债抵押。
次女孔令伟最离经叛道,短发西装,一口酒量,身边常有女性朋友,开车撞死路人还能安然无恙。
她后来靠经营台北圆山饭店发了大财,跟政商界打得火热,但一直单身。
大儿子孔令侃,娶了比自己大17岁的戏子“白兰花”,家人极力反对,他死活不管,两人婚后没孩子,几年后去了美国开店维生。
二儿子孔令杰是孔祥熙最倚重的继承人,可他偏偏搞出大事,他在美国混圈子时认识了电影明星黛博拉·佩吉特,硬是追到手,生了个混血儿孔德基。
孔祥熙气得差点中风,骂他丢孔家的脸,说孔子后代不能断在“洋种”手里,但也没办法,这孙子是唯一的香火。
孔祥熙死的时候,这孩子才三岁,他临终前拉着孔令杰的手说:“孔家完了。”宋霭龄站在一边,没掉一滴眼泪。
她信教,觉得死亡是解脱,说不悲伤,葬礼办得简单,蒋介石没露面,只让宋美龄送来一纸悼词,还带了一份回忆录《孔庸之先生事略》,放在墓碑前。
墓在纽约郊外,四周是外国名字的墓碑,孔祥熙孤零零地埋在那儿,身边没人说中文。
死后的事,更复杂,孔令杰早就通过律师控制了大部分资产,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宅,佛罗里达的别墅,得克萨斯州的油田,还有欧洲的几处产业,都慢慢过户到他和儿子名下。
宋霭龄试图通过遗嘱把部分财产留给女儿们,但法律上难操作,孔德基长大后,进了常春藤大学学金融,又专门请人教他中文。
二十多岁就开始出席家族基金会的会议,一口一个“祖父”,说得人心里发毛。
孔德基这个“混血继承人”,讽刺得很,他母亲是白人明星,长着高鼻子蓝眼睛,中文说得磕巴,却成了“孔子后人”。
他成年后接受媒体采访,说自己要继承“中华文化传统”,但没一次去过太谷,他更像个标准的美国富二代,打高尔夫、开基金、做地产投资,还在旧金山成立了一个以孔家命名的文化基金会,主要搞展览和慈善。孔家的最后一代,就这样变成了“孔德基”。
回头看孔祥熙的一生,从山西煤堆里翻出来,一路做到中国财政首脑,最后死在纽约医院,连口老家黄土都没捞上。
他拼命攒的钱、房子、股票、珠宝,最后变成了混血孙子的资产。
他年轻时信佛教,中年信基督教,晚年又说自己相信风水命理,但无论信什么,命运都没给他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