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慈禧太后没胃口,吃啥啥不香,吓坏了御膳房,有个胆大的御厨,买了几块臭豆腐端给慈禧,心想: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豁出去了! 1900年深秋的紫禁城,长春宫突然传出一声瓷器碎裂的脆响,李莲英弓着腰退出寝殿时,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连续五日,慈禧太后面对满桌珍馐连筷子都不愿提起,这可是自庚子西逃以来从未有过的危局。 正当御膳房众人惶惶不可终日时,角落里一位皖南籍御厨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突然想起前门外延寿寺街飘了三百年的特殊气味。 这个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作“张厨子”的皖南人,此刻正攥着油纸包里三块黑黢黢的豆腐,据《北京志·商业卷》记载,王致和南酱园自康熙八年创立以来,门前那方“臭名远扬”的匾额始终是南城百姓的味觉地标。 当张厨子穿过神武门侧的小角门时,守门侍卫捏着鼻子戏谑:“给老佛爷送‘御青方’来了?”这句玩笑话竟在三个时辰后成为现实。 据故宫博物院《清宫膳食档》披露,慈禧日常膳食需备齐山八珍、海八珍、草八珍共计108道,光是负责尝膳的太监就有六班轮值。 可当银针试过臭豆腐,当值太监崔玉贵在回忆录中写道:“老佛爷先是用绢帕掩鼻,待入口后竟连进三块,还吩咐将剩下半坛送交内务府造办处仿制。”这个戏剧性转折,让原本要掉脑袋的“僭越之举”变成了膳房佳话。 其实这场饮食革命早有伏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内务府·活计档》显示,自光绪二十六年西逃返京后,慈禧对民间小食兴趣渐浓。 1903年美国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时,曾目睹太监用竹篮从宫外采购糖葫芦、豌豆黄等市井吃食,而真正让臭豆腐登堂入室的,是其暗合了清宫“食补”传统——太医院脉案显示,慈禧晚年常患“脾胃郁热”,正需发酵食品调理肠胃。 王致和第17代传人王永祥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透露,御用臭豆腐需经32道特殊工序:黄豆须选自京西清水河畔,点卤须用宁夏吉兰泰青盐,连封坛用的桑皮纸都要浸过五大连池冷泉。 这种“青方”与市售品的最大区别,在于添加了太医院提供的砂仁、豆蔻等八味药材,既去腥膻又助消化。 随着臭豆腐进入御膳序列,前门外羊肉胡同的南酱园突然车马盈门,北京市档案馆藏《京师巡警厅商户登记册》显示,1901至1905年间,王致和新增“供奉御用”金字招牌后,日均销量从30坛激增至200坛,甚至引发过正阳门商贩为抢货斗殴事件。 更富戏剧性的是,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后,人们发现建福宫地窖竟藏有光绪年间生产的臭豆腐200余坛。 这场饮食传奇的余韵持续至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王致和“青方”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代表”进入奥运村,德国运动员施密特在采访中感叹:“这种蓝色奶酪般的东方美味,完全颠覆了我对发酵食品的认知。” 如今站在大栅栏西街,仍能闻到那缕穿越三个世纪的奇异醇香——它既是市井烟火的倔强延续,也是权力与味觉博弈的鲜活见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