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尧带兵闯进曾家,说白了就是要抢人,他看上了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硬说要娶她,可没想到,曾家一个人站出来,嘴里蹦出四个字,把这桩荒唐的强娶硬是给顶了回去,这年头兵强马壮说了算,可有时候,一句话也能救命。
张敬尧是北洋军阀里出了名的狠人,湖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毒”,他在1918年当上湖南督军后,一路横扫,抢地盘、敛财、抓人、霸占女人,哪样没干过?他身边光老婆就有一打,人见人怕。可他还是不满足,非得要“名门淑女”来撑门面。这回,他盯上了曾宝荪。
这姑娘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曾国藩的后代,父亲曾纪鸿也是读书人,她从小读书写字,新式学堂一毕业,就出国去了。
19岁远赴英国,进了伦敦大学读理科,最后拿了个理学士回来,那可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女理科学士,整个长沙都知道她的名字。
张敬尧一听她回来办学校,马上来了兴趣,听说她人漂亮,脑子又好,还带着英国味儿,他更上头了,对外说是钦佩才女,实际心里打的算盘,别人一眼就看穿了。
一天,他派了个心腹带话到曾家,说督军大人想和曾小姐成亲。曾家人一听,吓得不轻,这事哪是求亲?分明是逼婚,可人家手握兵权,一句话就能叫人家血流成河。谁敢不从?
曾宝荪直接拒绝,她说她这一生只想办学、教书,不想谈婚论嫁,可这话传到张敬尧耳朵里,就跟挑衅没两样,他当场拍桌,说:“不嫁?我看她是活腻了。”
没几天,张敬尧带着卫兵,气势汹汹地直奔曾家大门口,屋里人都慌了,不知道这回是不是要动刀子,就在这时候,曾家出了个主意人,他不是别人,是曾广钧——曾国藩的孙子,曾宝荪的父亲。
张敬尧一走进大门,曾广钧就迎了上去,张嘴就一句:“督军世伯大驾光临,小侄未曾远迎,恕罪恕罪。”
这一下,把张敬尧给说懵了,他怎么成了曾家的“长辈”?曾广钧话接得快,笑着说:“昔年家祖曾公与令尊张宗愈公交情匪浅,曾力荐其入仕,您是张公之子,论起辈分来,是我们家的长辈啊。”
张敬尧本来火气正盛,听他这么一说,脑袋“嗡”地一下,他在军中再怎么横,也是个讲面子的人。
一旦承认这个“世伯”身份,那曾宝荪就是自己孙女辈的人,娶她?那不是乱了辈分,败了名节?
张敬尧站在厅中,一时进退两难,他不信这“世交”一说,可又没法当众驳斥,要真动手,那就是欺负“亲戚”,传出去也不好听。
曾广钧看他犹豫,又添了一句:“祖上情谊深厚,早年长沙旧事街坊皆知,若您真念旧情,小侄感激不尽。”
这话既是套话,又是威胁,意思很明显:你真要动手,那我们就把你当“认亲后动刀”的禽兽,张敬尧咽了口气,甩了袖子走人。
可他一走,曾广钧马上行动。他不但在坊间放出话,说张督军是家中“世伯”,还写了文章登在地方报上。
长沙街头巷尾很快传开了:“张督军原来和曾家是亲戚!”张敬尧听了气得够呛,可又无处发作,只要这话一传出去,他再打曾家的主意,就是乱伦,军中也好,政界也罢,没人能替他说话。
曾宝荪听闻后没多说什么,她心里明白,这回是爹替她挡了一劫,可她也明白,世道就是这么乱,靠男人保不住自己,女人得靠自己有本事才行。
她继续办学,不管外头多乱。艺芳女校是她一手创办的,不设门槛,不考家世,她提倡“自由、平等、自律”,还定了三条校规:“不骂、不退、不考”。意思是老师不能骂学生,不随便劝退,也不监考,她说,教育就是信任。
张敬尧没能娶成曾宝荪,转头又去干别的坏事,他在湖南压榨得太狠,老百姓天天闹,他还杀了不少反对他的士绅,搞得民怨沸腾。
1920年,湖南人实在忍不住了,发起“驱张运动”,这一回,连学生、商人、兵士都站出来,联合把他赶出了湖南。
他灰头土脸地回了北方,在北平待了一阵,到1933年,他又想借伪满洲国搞事,被人盯上,军统派人干脆利落把他刺了,他这一生,抢过钱、抢过人,到头来还是栽在一把刀下。
再说曾宝荪,她没结婚,留在长沙一辈子教书育人,她把自己留学带回来的显微镜捐给了湘雅医院,还帮着翻译西方医书,她不吵不闹,但谁都知道她有本事,也没人再敢打她的主意。
1933年,她还到英国发表演讲,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抗战,她是当时第一位在伦敦公开演讲的中国女性,讲完后,英国媒体称她为“东方女教授”。
她的学生后来回忆,说曾老师穿着简单,说话慢条斯理,却很有力量,有一次学校被查封,她站在门口,挡住军人,说:“你们要封校,可以,但请先封我。”对方愣了几秒,转身走了。
她就是那样一个人,不靠人,也不惹事,但谁都不敢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