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721年深秋,长安城笼罩在萧瑟的秋风中,宰相府内,一代名臣姚崇躺在病榻上,面色蜡黄,呼吸微弱。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四朝元老,此刻眼中满含着对家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他紧紧握住长子姚彝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出了那句让人心惊的话:"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一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姚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深知自己的老对手张说正在朝中重新崛起,而两人之间的恩怨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张说出身寒门,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机敏的头脑一步步爬到宰相之位,这个人野心勃勃,手段灵活,最重要的是,他对姚崇恨之入骨。 两人的仇恨源于一次政治斗争,当年张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私下与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隆范走得很近。 姚崇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破绽,巧妙地将此事透露给唐玄宗,皇帝大怒,立即罢免了张说的宰相职务,将他贬到偏远地区,这一招不仅保住了姚崇自己的地位,还狠狠打击了张说的政治前途。 张说被贬后,心中的怨恨如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内心,他比姚崇年轻十七岁,有的是时间等待复仇的机会。 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说重新得到皇帝的信任,官复原职,而姚崇却因为年老体衰,逐渐失去了与张说抗衡的能力。 更让姚崇感到危险的是,张说已经开始释放报复的信号,有人告诉姚崇,张说在酒楼大摆宴席庆祝他的病重,还公开宣称要"好好关照"姚崇的子孙后代。 这些话传到姚崇耳中,让他彻夜难眠,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离世,失去保护的姚家必将面临张说的疯狂报复。 面对这个绝境,姚崇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妙的一次布局,他仔细分析张说的性格特点,发现这个人有两个致命弱点:贪财和爱名。 张说虽然才华横溢,但对金银珠宝有着强烈的欲望,同时又极其在意自己在朝野的声誉,姚崇决定利用这两个弱点,为家族设计一道保护屏障。 姚崇将自己的计划详细告诉了长子姚彝,他要求姚彝在自己死后,将家中收藏的所有珍贵字画古玩全部摆放在大厅里,等张说前来吊唁时,主动将这些宝物献给他。 更重要的是,要在张说心情愉悦、戒备松懈的时候,请求他为姚崇撰写墓志铭,一旦张说答应并完成墓志铭,就要立即将此事公之于众,让全城的人都知道张说亲自为姚崇写了墓志铭,并且在文中对姚崇大加赞颂。 这个计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完全光明正大的阳谋,张说如果接受了礼物,写了墓志铭,就等于在公众面前表明了对姚崇的认可和尊重。 此后如果再对姚家下手,就会被人指责为忘恩负义、言行不一的小人,这对极其重视名声的张说来说是绝对无法承受的。 姚崇去世后,姚彝严格按照父亲的遗嘱执行计划,张说果然前来吊唁,看到满堂的珍宝时,眼中闪过贪婪的光芒。 他毫不客气地挑选了大量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心中暗自得意,以为这是对姚崇多年来与他作对的补偿。 就在张说心满意足准备离开时,姚彝恭敬地提出了请求,希望张说能为父亲撰写墓志铭。 此时的张说正沉浸在获得珍宝的喜悦中,加上觉得自己已经占了便宜,便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他挥笔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墓志铭,将姚崇的功绩和品德赞颂得天花乱坠。 墓志铭完成后,姚彝立即按照父亲的吩咐,将此事广为宣传,很快,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张说亲自为姚崇写墓志铭的事情,人们纷纷称赞张说的大度和文采。 唐玄宗听说此事后,也对张说的行为表示赞许,认为他能够不计前嫌,体现了宰相的胸怀。 当张说意识到自己中了姚崇的计谋时,已经为时已晚,他想要收回墓志铭,但文章已经传遍全城,甚至刻在了石碑上,他想要对姚家进行报复,但这样做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违背自己在墓志铭中对姚崇的赞颂。 张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此时对姚家下手,就会被人指责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对他的政治生涯将是致命的打击,最终,张说只能咽下这口气,放弃了报复姚家的计划。 姚崇用他最后的智慧,成功地保护了家族的安全,这个计划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更在于对政治游戏规则的深刻理解。 在那个重视名声和道德的时代,张说一旦公开表达了对姚崇的敬意,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智慧性,姚崇以弱胜强,化敌为友,不仅保全了家族,还在身后给对手上了深刻的一课。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有时候智慧比力量更加重要,以退为进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