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国家组织了7万人在北京故宫里清理垃圾,历时9个月清理出清末以来近40

1949年,国家组织了7万人在北京故宫里清理垃圾,历时9个月清理出清末以来近40年二十万吨的生活垃圾,很难想象当时的故宫是什么样子。 信源:建筑 - 故宫博物院 自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之后,紫禁城——这个曾是帝王权力中心的皇宫,骤然失去了往昔的荣耀与尊严,成为时代夹缝中的“尴尬遗产”。 末代皇帝溥仪虽被允许在宫内“优待居住”,但事实上,他和残余的清廷人员在宫中的活动已成摆设,皇家规制逐渐崩解,内部也开始流入各类闲杂人等。 一些太监和宫女被遣散,另一些则沦为清洁工或守门人,靠出卖宫内细软度日。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廷,昔日的“禁苑”才彻底落入民间政权手中。 1925年,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国民政府设立了“故宫博物院”,意图将紫禁城转化为文化展示和历史研究之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皇家宫殿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大量学者、文人、民众前来瞻仰。然而,这一制度化的努力很快遭遇了现实的阻力。 管理经费紧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物防护机制初建未稳;而地方军阀混战不休,北伐战争紧随其后,北平多次易手,故宫安全岌岌可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步步逼近。为防止珍贵文物流失,故宫博物院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将文物分批南迁。 数万件文物被装入木箱,昼夜护送,从北京南下,辗转至上海、南京、长沙,最终多达13,000余箱文物在抗战时期得以保全。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文物流转,但与此同时,留下的故宫建筑群却在风雨与战火中孤苦伶仃。 无人看护的角落成为流浪者的栖身之所,精美的藻井、斗拱在风雨中开裂剥落,一些宫殿的屋顶甚至被临时拆卸,用于民间修屋。 抗战末期,北平沦陷,故宫一度成为日军占领区的禁地。 至1949年,解放军接管北京后,中央人民政府即着手对首都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整顿。而故宫,这个象征着中华五百年皇权的心脏之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彼时的故宫,已不是人们记忆中巍峨庄严、琉璃瓦光的皇家宫殿,而更像一个被遗弃的大型垃圾场。 那一年,国家动员了来自各地的7万名干部、士兵和志愿者,对故宫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清理。清理工作自春季开始,持续了整整九个月。 工作人员手拿铁锹、簸箕,在丹陛前、御道旁、宫墙脚下反复清扫,将清末以来堆积的垃圾一点点清出。 据统计,这次清理总共清除了20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大多来源于清末皇室成员的生活废弃物。 后期管理人员和流民的遗留,也有不少是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导致大量流浪者在宫内偷住所留下的杂物。 有人甚至在御花园的假山石后发现整整一个“流浪者窝棚”,里面堆满了破烂的床架、褴褛的被褥、煤灰和破损的铜器。 太和殿前的广场上积满了厚厚的尘土与腐烂树叶,一些地方甚至长出了野草。 太和门上的朱漆斑驳剥落,屋檐下的金龙雕花模糊不清,宫墙上藤蔓缠绕,仿佛要把这座昔日的权力象征拖入大地的深渊。 乾清宫的庭院里,一口枯井中堆满了破鞋、陶瓷碎片和煤渣。最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木构建筑已经出现了严重腐朽,雨水渗透使得柱子基座下陷,屋檐坍塌。 参与清理的一位年轻战士回忆道:“刚走进太和殿广场,就被扑鼻的霉味呛得眼睛直流泪。我们几个抬起一块破旧的地毯,下面竟然全是老鼠屎和发黑的瓜子皮,看得人头皮发麻。” 在清理过程中,还有大量文物得以重新发现。 一些被丢弃在角落里的清朝遗物——如玉器、瓷器残片、宫廷衣饰残件、奏折残页等——被妥善收集归档,送往新成立的文化管理机构。 尤其是在坤宁宫偏殿的一堆旧木柴中,人们发现了被尘封的龙袍残片和一张清代后妃的画像,虽已褪色,但仍可依稀辨认。 新中国的文物工作者顶着巨大的困难与资源匮乏,冒着结构坍塌的风险,对故宫内重点建筑进行抢修加固。 在中央文物局的支持下,故宫管理处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提出了“抢救文物第一,恢复结构第二,逐步开放第三”的三步走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