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个冬日,北京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47岁的陈景润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局促地站在一旁,眼神却温柔地落在29岁的女军医由昆身上。 婚礼没有鲜花,没有礼炮,只有6斤水果糖摆在桌上,散发出淡淡的甜香。谁能想到,这位埋头数学、连开水都忘了喝的“怪人”,会迎来生命中最温暖的转折?而他们的儿子陈由伟,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1933年,福州仓山区胪雷村的一个破旧小屋里,陈景润呱呱坠地。家中穷得连像样的墙都没有,只有竹篾片和稻草胡乱搭起的“家”。 幼年的他,每天要步行5公里山路去放牛,脚底磨出厚厚的茧子,手中却始终攥着一本磨损得卷边的《算术初步》。 那泛黄的书页被他翻了一遍又一遍,粗糙的草纸划得手掌生疼,可他却乐在其中。谁能想到,这个山村里的放牛娃,后来会成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巨匠? 但命运总是爱捉弄人,成名后的陈景润,生活却依然潦倒,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 1957年,厦门大学数学系图书馆的一角,陈景润几乎“长”在了那张靠窗的座位上。窗台上堆满了俄文版的《堆垒素数论》手稿,墨水渍斑斑,运算公式被反复修改,散发出陈旧木质书架和油墨混合的气息。 到了1973年,他发表“1+2”证明论文时,办公室的地面更是铺满了近三尺高的演算草稿,老式台钟滴答作响,钢笔沙沙声不绝于耳。 陈景润戴着750度的近视眼镜,右肩因长期伏案而明显倾斜,连食堂送的苹果都舍不得吃,藏在抽屉里两周后才分给病房护士。 这样一个对数学痴迷到“忘我”的人,生活却是一团糟,直到由昆的出现。 1980年,由昆走进了陈景润的生活。她是军医,性格爽朗,见到陈景润时,他正因过度劳累病倒在医院。她一边给他打针,一边忍不住唠叨:“你这人,数学再重要,也得喝口热水吧!” 陈景润腼腆地笑笑,低声说:“我要是没有你,大概连开水都喝不上。”就是这句朴实的话,敲开了由昆的心门。 婚后,由昆成了他的“生活管家”,每晚10点准时关掉书房电灯,逼着他休息。他们的儿子陈由伟出生后,陈景润更是多了一份牵挂。 幼年的陈由伟,常常听父亲用《九章算术》当睡前故事,虽然听不懂,却觉得父亲的声音像冬日里的暖炉,温暖而踏实。 2001年,陈由伟带着父亲1965年用过的计算尺,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2003年的一堂商学院课间,他无意间在黑板上解出了教授未完成的微分方程,震惊全场。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埋头演算的身影,也意识到自己血液里流淌着对数字的热爱。最终,他转向数学相关领域,学成归国后创立了一家医疗大数据公司。 如今,他的公司已获国家级“专精特新”认证,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覆盖127家三甲医院。他办公室里,悬挂着父亲的手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每当看到这句话,他都会想起1996年病床前,父亲在氧气面罩下反复叮嘱“要爱国”的场景,眼眶不由得湿润。 如今的陈由伟,不仅在事业上继承了父亲的严谨与执着,生活中也延续着对家庭的深情。每周日,他都会陪母亲由昆前往万佛华侨陵园清扫父亲的墓园,风雨无阻,27年从未间断。 他还牵头设立了“景润数学奖学金”,资助了142名西部省份的数学系贫困生,甚至监制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全国巡演83场,只为让更多人了解父亲的故事。 从1933年那个放牛娃,到1980年简陋婚礼上的数学家,再到如今陈由伟用科技和爱心延续父亲的理想,陈景润的一生,就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充满艰辛却最终解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陈由伟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对父亲最好的致敬?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影子——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心怀热爱与责任,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