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台湾土改那些奇葩事:不参加土改的地主,一律算作共党

风吹草语吖 23小时前 阅读数 22 #历史

有这么个故事,讲的是1952年那会儿,国民党在台湾整了个土地改革。他们啊,把一群死活不肯把地分给农民的硬骨头地主给拽到了刑场,想拿这个吓唬人。里头有个地主,还是从大陆逃过去的,到了那儿,他是又拍胸又跺脚,直呼:

在大陆时,那些未参与共产党土改的地主被归类为国民党。而今,你们在台湾推行土改,却将不愿参与的台湾地主统统标记为共党成员。这...真让人无所适从啊!

台湾岛上信息封锁得厉害,所以关于那边的土改情况,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今天咱就来简单说说这事儿。

1948年的时候,陈诚因为在东北和101打仗,输得挺惨,把东北都给弄丢了。老蒋一生气,就把他打发到了台湾,不过这也算是给了他个“安全地儿”,算是保护起来吧。

到了台湾以后,陈诚找了个生病的借口,整天待在家里不出来,说是养病,其实就是在“反省”。谁想到,仅仅过了半年,老蒋突然宣布让陈诚当台湾省的头儿。原来,那时候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快打完了,老蒋心里明白,国民党快不行了。所以,他就让陈诚去台湾,负责“打点后方”。

陈诚一到台湾当家做主,马上就动手搞起了土地变革。

其实啊,国民党以前也尝试过搞土改,就拿1941年来说,蒋经国在江西那一带就弄过。但问题是,国民党在大陆那时候,地主阶级是他们的统治基础,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动地主的奶酪,把地分给农民,这不就相当于是让老虎自己不吃肉嘛,怎么可能呢。

所以,国民党在大陆进行的土地改革,没有一个成功的,最后都搞砸了。

台湾的情况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在抗战结束前,台湾曾处于日本的占领之下,这使得当地的地主阶级并非国民党的主要支持者。因此,当国民党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时,他们并没有像在其他地方那样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阻力。

1949年5月份,陈诚在台湾搞了个新政策,叫“三七五减租”。

那时候算了一下,台湾总共有耕地81万6千3百公顷。在这些地里头,地主人数不多,只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左右,但他们手里的地却占了56%。反过来,大多数的农民,占了农民总数的89%,但他们只有21%的耕地。所以说,那时候台湾的土地,真的是大部分都被地主给集中占有了。

在台湾,跟大陆情况有些相似,有些地主手里的耕地特别多,自己忙不过来,就会找雇农或者佃户来帮忙种地。这些农民给地主交的租子,往往能占到收成的一半到七成。也就是说,他们辛苦一年,五到七成的粮食都得交给地主。这样一来,台湾农村里的矛盾就变得挺激烈。

陈诚搞了个“三七五减租”政策,说白了就是给地主定了个规矩:他们收的地租,最多只能是田地除去成本后赚的钱的37.5%。

他们的实际操作是这样的:每年从田地的总收成里头,先拿走四分之一来抵成本,这成本嘛,就是种地的种子、上的肥料还有一些其他花销,这部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归农民大部分甚至全拿。剩下的四分之三呢,地主和农民就平摊了,一人一半,这样算下来,两边都能拿到总收成的差不多三成七点多,简单说,就是“三七五减租”。

政策一出,农民们要交的地租立马从原来的五到七成降到了三到四成。这样一来,台湾那些地主们的收入直接少了一半,他们当然不乐意,立马就炸了锅,纷纷抗议起来。

闹腾也没用,陈诚说起过台湾土地改革,他有这样一句话:

三七五减租这事儿得落实,我知道过程中肯定会碰到难题,说不定还会碰到些耍无赖、不要脸的人。但我坚信,再怎么样,也不会有人豁出命去捣乱。

陈诚摆明了说,要么要钱,要么要命,得选一个。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民党在不触及自身核心利益的情况下,还是能够采取一些措施的。在大陆进行土地改革时,“党国”未能有效推进,主要因为这是在“革自己的命”,涉及到了自身的根本利益。然而,在面对台湾地主这类没有深厚根基的群体时,“党国大员”们显然就少了很多顾虑,能够更为果断地采取行动。

说到这事儿,台湾的地主们可闹翻了天,有的还死活不肯参与土地改革。但这些都是徒劳,因为陈诚手里握着枪杆子,谁要是不听话,不参加土改,就直接给人扣上共产党的帽子。这样一来,地主们也没办法了,只能老实配合。

“三五七减租”政策一实施,地主们心里琢磨着,自己这回可是让了大步子,土改的事儿该告一段落了吧。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头——转眼间,两年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新的土改浪潮又卷土重来。

1951年的时候,陈诚搞了个新办法,叫《台湾省公有耕地分给农民自己种的办法》。

按照这个计划,台湾当局打算把他们掌握的16万公顷的“公有土地”分给农民。地主们一看,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啥关系,就没怎么上心。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陈诚在暗中布局,就像钓鱼时先撒窝子一样。

一年后,那些政令背后藏着的真正“土地改革大招”突然浮出水面。

1952年7月,台湾政府规定,地主家里头,水田最多能留3甲,旱田呢,最多6甲,要是超出了这个数,那超出的田地就得付钱给政府,然后政府再把这些田地分给农民们。

台湾有个地方,他们算地的方式是学闽南那边的,他们说的1甲地,大概就是咱们内地14.5亩那么大。

这道命令发布后,台湾的那些地主们立马愣住了,紧接着就慌了神。他们开始哭诉喊冤,四处奔波找人诉苦。

但现在政府方面发话了,回想一年前,政府已经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你怎敢不分呢?要是不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这时候,地主们才突然明白过来,心里头那个憋屈啊,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也没办法,只好拿着台当局给的那点补偿金,把土地交出去,事情就这么算了。

下面简单聊聊台当局那时候的赔偿计划。

根据赎地价格来算,就是按照那年地里能收成的2.5倍来定价。地主们得到的补偿里头,七成是土地债券,剩下三成是台湾那四大国营单位——矿山、水泥、造纸、还有农林公司的股票。那时候,台湾官方为了这个补偿,总共花了大概6.5亿台币。

问题来了,国民党在大陆上连连失败,已经穷得叮当响,那这笔赎买费用,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他们究竟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国党败退台湾之际,从大陆带走了约400万两的黄金,还有数百万两白银和银元。这些财富为当时台币的发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为国党在台湾进行土地改革提供了资本。特别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大量美国援助涌入台湾,进一步增强了台湾的财政实力。

因此,国民党在台湾搞的土地改革,说白了就是用全国的钱来支援台湾那一小块地方。有了这么雄厚的资金支持,它的难度跟那时候大陆上的土地改革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管换谁来操作,都能把土地改革进行到底。

现在回头看看过去,咱们能明白为啥上世纪50年代时候,大陆和台湾都赶在一块儿,搞起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这可是个大事儿。

现在看来,主要就是两个方面吧。

一是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权利”的想法,希望让种地的人都能有自己的田地,这个愿望和主张被大家广泛接受,深入人心。

孙中山带着中国人民推翻了满清的统治,让中国告别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当家时代。不过,辛亥革命并没有做到十全十美,那些靠地主制度发财的人,也就是地主阶级,并没有被完全清除掉。

国共两党虽然想法不一样,但在继承孙中山先生的愿望上都很拼命。所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结束了动荡,重新变得稳定时,两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行土地改革。

另一个原因是,地主经济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它代表的那种老旧的生产方式,迟早得被淘汰掉。

不管是苏联还是那些欧美的有钱国家,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发展得往前走,就得搞工业化。工业化一搞起来,社会生产力就噌噌往上涨,国家自然就有钱有势,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咱们中华民族就再也不用怕外头的人欺负了。

地主经济把生产力牢牢绑住,让老百姓过得挺艰难。你想啊,一亩地,咱们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来也就收个几百斤粮食。可要是这一亩地用来搞工业,那财富可就是源源不断了。

因此,得把地主经济连同它带来的地主阶级给除掉,还得把土地这个最关键的生产东西从地主手里拿出来。要做到这点,土地改革是唯一的路子。

所以,那会儿两岸不约而同地搞土改,可不是啥碰巧的事儿,而是历史发展到了那一步,必然会发生的。

现在过了快半个多世纪,两岸都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因为大陆的土地改革搞得比台湾更到位,所以现在看,大陆的工业化比台湾更广泛也更深入。这就是做对选择带来的好结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