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参议院调查结果出炉,杜特尔特被抓真相来了
据新华社消息,菲律宾参议院完成对杜特尔特被捕事件调查,结果引发广泛关注。杜特尔特,这位在菲律宾政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前总统,于3月11日被捕。据了解,逮捕过程并不像马科斯政府所宣传的那般“平静”。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菲律宾现任总统马科斯的亲姐姐)率领参议院官员在3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调查结果。
杜特尔特和莎拉(资料图)
调查显示,杜特尔特被捕时权利受到公然侵犯。菲律宾法院从头到尾都没有发出逮捕令,而且菲律宾早在2019年就退出了国际刑事法院,没有法律义务逮捕杜特尔特并将其交给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事件中菲律宾宪法保障自由和正当法律程序的条款未得到遵守。这意味着马科斯政府的这次逮捕行动缺乏合法性依据,有公报私仇之嫌。
从菲律宾国内政治局势来看,马科斯政府的这一行动引发了轩然大波。伊梅·马科斯公开调查结果,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菲律宾国内政治势力的分裂。伊梅与马科斯虽为姐弟,但在此次事件中立场相悖,她出于公义公开调查结果,引起了菲律宾全民关注。并且,参议院还将对马科斯在这次行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马科斯家族骨干在5月份中期选举中的支持率本就因各种因素受到影响,此次事件后,马科斯本人的支持率已经降到了30%多。这表明菲律宾民众对马科斯政府在杜特尔特被捕事件中的做法存在不满,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治局势变得更加不稳定。
杜特尔特(资料图)
美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值得深入探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上台后,将菲律宾视为应对中国的“第一棋子”,对马科斯政府多有支持。杜特尔特执政时期,采取了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南海等问题上并未完全跟随美国的脚步,与中国保持了一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国一直希望菲律宾能够在其所谓的“印太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而马科斯政府上台后,在一些外交政策上似乎更倾向于美国。此次杜特尔特被捕事件,有观点认为背后可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试图通过打压杜特尔特,进一步掌控菲律宾的政治走向,以更好地服务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然而,菲律宾参议院的调查结果却让美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菲律宾总统府面对参议院施加的压力,表示不承认国际刑事法院对菲律宾的管辖权,除非在决定配合法院暂时释放杜特尔特的情况下,才会讨论包括可能冻结杜特尔特资产在内的所有问题。这一表态意味着菲律宾政府在杜特尔特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一定转变,不再完全听从美国和国际刑事法院的安排。菲律宾总统府否定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这给杜特尔特律师要求释放杜特尔特提供了法律依据。菲律宾可以援引《罗马规约》第17条,主张本国司法系统有能力且正在处理相关案件,从而排除国际刑事法院干预。若菲律宾法院出手,杜特尔特是有可能活着离开国际刑事法院的。
国际刑事法院(资料图)
此外,菲总统府提及“配合法院暂时释放杜特尔特”的可能性,这一有条件的表态,既回应了国内外压力,又为未来可能的政治妥协留了后路。马科斯通过将“冻结资产”和“配合释放”捆绑讨论,一方面将压力甩给国际刑事法院,增加其执法成本,同时向国内展示保护前领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暗示杜特尔特家族需要做出利益让步并承诺不搞政治清算,才有可能同意放人。这一系列举动显示出菲律宾政府在处理杜特尔特问题上的复杂性,并非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杜特尔特虽身处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但根据菲律宾现行法律,既然菲律宾国内法院没有裁定他有罪,他就仍然具备竞选权。杜特尔特此前已经提交材料,确定参加5月份的中期选举,参选职位是达沃市市长。若他当选,国际刑事法院是否会归还一个菲律宾市长,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杜特尔特在菲律宾国内仍有一定的支持基础,他在任期间的一些政策得到了部分民众的认可。如果他能够回国参选并成功当选,这将对菲律宾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意味着美国试图通过打压杜特尔特来掌控菲律宾政治走向的计划彻底失败。
菲律宾参议院公布的杜特尔特被捕调查结果,让事件真相浮出水面。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菲律宾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也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受到冲击。未来,菲律宾的政治走向将如何发展,杜特尔特能否顺利回国参选并影响菲律宾政治格局,美国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这些都值得持续关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