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捧杀!没有核打击能力的哈工大,照样硬核
相信你也听过:哈工大是全球唯一具有核打击能力的高校,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发射核导弹……关于哈工大的这一类“超强实力”的赞誉甚嚣尘上,乍看之下,确实能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震撼感。
然而,细细品味起来就难免令人怀疑,这些赞誉是否名过其实了。关于“哈工大具有核打击能力”的说法,起源于2020年哈工大举行百年校庆时,获得了一辆来自总师校友赠送的“东风26发射车”。且不说这是真的发射车还是模型车,即使是真的,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核弹头吧。
其实,哈工大并不需要用这些“震撼人心”的辞藻来彰显其实力。形形色色的言论只会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真假难辨,甚至给人一种“过度宣传”的错觉,其结果无异于捧杀。
平心而论,作为“C9联盟”的成员之一,也是“国防七子”之首,哈工大综合实力之硬核,以及在国防科工领域的优势与贡献,真的无需用华丽的辞藻来赘述。
哈工大校门
最冷985的初心与铁血始建于1920年的哈工大,历经百年沧桑,始终屹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前沿。创校之初,学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专门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后来逐渐拓展到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等学科。
作为一所由“中俄”合作创建的院校,哈工大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凭借极具优势的工科实力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哈工大被确立为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另一所为中国人民大学,主攻人文社科)之一,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这无疑成为哈工大在日后被委以重任的坚实基础。
诞生不久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急需大量技术人才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中。彼时,工业基础较为扎实的东北被列为重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哈工大作为重点大学,全校不过100多位教师,守着三栋位于马路边的教学楼,无法满足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热血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齐聚哈工大,也就是至今依然为人称道的“八百壮士”。
哈工大旧照
一到冬天,哈尔滨滴水成冰,零下二三十度属正常天气,但刺骨的寒风无法吹灭“八百壮士”的热血。他们用十余年时间,在哈工大兴建教学楼,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新创办了24个专业,许多专业在国内属于首创。这一壮举,不仅进一步壮大了哈工大的实力,同时也加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电气、机电、土木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哈工大始终走在国防科技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列,实力与日俱增,最终与清华、北大、华东五校和西安交大一起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的院校,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C9联盟”,其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座位于祖国最北方的“985高校”,一年有数个月的寒冬,却有着持续百年的热血。行走在哈工大校内,气势恢宏的主楼,神舟揽月广场上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卧震苍穹广场上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电机楼广场上的“哈工大星”标志,都站立成为一个个符号,静静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哈工大星”标志
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国内有许多实力强劲的高校,但高校领域里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是哈工大。这所从建国初期起就被委以重任的高校,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经历了从现代化改造,到国防科工现代化的实现,再引领现代科技潮流,充分彰显了哈工大的责任与担当。
纵然时代更迭,国际风云变幻,哈工大一直服务国家需要,深深扎根在国防科工领域。如今,矗立在世人面前的哈工大,旗帜鲜明地飘扬着“航天”、“国防”、“工程”这三个标签。
首先,是无愧于“航天第一校”的骄傲。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工大便率先在国内创建了航空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开始问道寰宇,为中国航天事业实现“零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孙家栋,便是哈工大培养的第一代航天人的优秀代表。
1987年,哈工大创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开启了全面进军“星辰大海”的新征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世界首个将微小型探测器“龙江二号”发往月球轨道的高校、校史上成功发射22颗卫星……这些成就均诞生于哈工大。
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测器,从长征火箭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都有哈工大师生和校友的身影。论功行赏时,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的单位中,哈工大是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神舟揽月广场
第二,是赢得“国防七子”之首的地位。
“国防七子”是国内专注于国防科工领域的七所名校,其中不乏北理工、北航、西工大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但在这些院校面前,哈工大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大哥”。这七所院校各有所长,而哈工大除了航天领域之外,在航空、核工程、兵器、仪器、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同样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
在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国防科技竞争中,哈工大义无反顾地肩负艰巨使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创造了首次星地激光链路通信、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等有重大影响和应用的先进成果。
仅在过去十年,哈工大获得“国家三大奖”的通用项目就超过20个,而那些未曾公开的专用项目和成果,更是多如繁星。
第三,是坐享“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建校一百多年来,哈工大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国家所需为纲,培养了大批国防科工领域的总师和卓越工程师。
从哈工大毕业的35万余校友优秀学子中,走出了包括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123位院士、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他们或隐姓埋名,或万众瞩目,在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
哈工大航天馆
理工男的执拗与坚守作为一所典型的“工业大学”,哈工大校风严谨,低调务实,学问和研究是永远的执着。哈工大的师生,往往有着一位工程师特有的严谨思维和精益求精的作风,无论是课堂上的学术探讨,还是实验室里的科研攻关,抑或是日常的切磋交流,他们都以近乎“执拗”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
那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个哈工大师生的共同追求。经过百余年的学术沉淀,哈工大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优势,这是哈工大得以在诸多领域持续创新和突破的基础。
哈工大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的方向,深深扎根在工程学领域,尤其是在国防科技相关的学科上,建成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拥有——
· 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其中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最好的A+;
· 在“双一流”工程中,哈工大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 哈工大的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另有8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
哈工大校训
航天科技是一个高度集成的领域,对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都有高度的要求,这些学科恰恰都是哈工大的强势学科。
哈工大汇聚了大批学科带头人,包含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在这里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这其中,包括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控制理论专家段广仁、复合材料和光学材料专家韩杰才、光学仪器专家王家骐等等,都是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航天领域唯一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等,多达20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都是哈工大进军行业前沿的神兵利器。
雄厚的学科实力,才能汇聚人才,创建重大科研平台,持续输出高水平的前沿成果,培养更多精英人才,这也是哈工大之所以能保持领跑的核心要素。
俯瞰哈工大
百年征程的云和月穿越百余年岁月的洗礼,哈工大以其严谨的学风、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这样的哈工大,不需要惧怕寒冬的风雪,因为直通校园各地点的暖廊,足以温暖每一位在此求学、钻研学问的师生;不需要纠结于是否真的具有“核打击”能力,因为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度参与和累累硕果,其影响力不亚于一颗尖端武器;不需要沉迷于“航天第一校”的美名,因为哈工大的使命在更加遥远的宇宙星际。
百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理念的哈工大,必定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