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唱界 “鬼才制作人”:把民歌念白玩成顶流唱腔,连书生都跟着哼!
在苏州弹词的悠悠历史长河中,马如飞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从平凡书吏转身成为弹词界的传奇人物,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创新,创立了影响深远的 “马调”,其故事比任何弹词曲目都要精彩。
马如飞原名时霏,1817 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弹词世家,父亲马春帆是说唱《珍珠塔》的名家。然而,年少的马如飞并未子承父业,而是选择攻读诗书,长大后当了一名书吏,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命运的齿轮总会在不经意间转动,父亲的离世让家庭陷入困境,在生活的重压下,马如飞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他决定拾起父亲留下的技艺,拜表兄桂秋荣为师,学习说唱《珍珠塔》,就此踏入弹词的奇妙世界。
初涉弹词领域,马如飞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毅力。虽未经过系统的幼功训练,但他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迅速掌握了弹词的表演技巧。仅仅学习不到一年,他便有勇气登上舞台,在江浙一带演出。而三年之后,他更是能与师傅桂秋荣 “打对台”,且凭借出色的表演胜出一筹,从此在弹词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扬,因擅长说唱《珍珠塔》,被人们尊称为 “塔王” 。
马如飞对《珍珠塔》的演绎堪称一绝。在他之前,这部经典书目虽广受欢迎,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 “喷饭有余,劝世不足,词句多俚,音节不谐”。马如飞决心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对脚本精心修改加工,不仅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使其更具教化意义,还让整个故事结构愈发严谨,唱词工整对仗。经他改编后的《珍珠塔》,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立体。在表演时,马如飞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平说为主,较少扮演具体角色,却能通过生动的叙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听众带入故事之中,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
然而,马如飞的艺术追求不止于此,他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当属创立了独特的 “马调”。当时的苏州弹词,唱腔风格较为单一,马如飞苦思冥想,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他留意到读书人的吟诵声调,又吸收了民歌东乡调的音乐元素,大胆创新,创造出一种节奏明快、朴实流畅的全新唱调。“马调” 以本嗓演唱,虽音乐性相对不强,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如同潺潺流水,自然流畅,又似激昂战鼓,节奏鲜明,极富感染力。无论是讲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是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马调” 都能完美适配,一经推出,便迅速在江南地区传唱开来,成为苏州弹词中与 “俞调” 齐名的基本唱调之一。
除了在表演和唱腔上的创新,马如飞还是一位高产的创作者。他一生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弹词开篇,这些开篇题材广泛,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有讲述历史典故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在清同治五年(1866 年)前,他赋诗就多达八百余首,部分作品被编为《南词小引初集》。他还热心帮助同行,助力女婿王石泉编演《倭袍》,使其成为弹词的主要传统书目之一。
马如飞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他主持重整光裕公所,并被推举为司年。他所撰写的《道训》,对艺人的品德修养、艺术追求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成为光裕公所成员共同遵循的准则。在他的带领下,苏州弹词界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
马如飞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弹词人才,如儿子马一飞、外孙王绶卿,徒弟杨鹤亭、姚文卿、余莲生、钟柏泉等。这些传人继承并发展了 “马调”,使其不断发扬光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马调” 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如魏玉卿发展出的 “魏调”,便是在 “马调” 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马如飞用一生的时间,在苏州弹词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书吏到弹词大师的传奇经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艺术事业。直至今日,当我们聆听苏州弹词时,依然能从那明快流畅的 “马调” 中,感受到马如飞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他的故事也将在江南水乡永远流传,成为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佳话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