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定“月球时”?没关系,我国会把基建搞上月球
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外展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是国际月球科研站模型。
去年的4月2日,美国白宫指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月球和其他天体建立统一的时间标准,在2026年底前制定“协调月球时”(LTC)。
在相关协议的签署国中,没有我国和俄罗斯。

不过到了美国所说的2026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回月球背面土壤样品的我国,将会发射嫦娥七号,探测月球南极的环境和水冰资源。
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开展月面科学试验。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2040年前,将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神秘的月球背面当我们抬头仰望满月,无论春夏秋冬,映入眼帘的月亮图案总是一成不变。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恰好相等,导致它只有一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永远背对着我们,这便是神秘的月球背面。
关于月球的诞生,科学界存在多种假说。其中,月球人造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智人时代的逐鹿传说中,就明确表示月亮是空心的,内部居住着一群有智慧的爬行类外星人。

不过,真正让月球人造说引起广泛热议的,是1959年苏联发射的探测器拍摄的月球背面照片。照片中,月球背面几乎没有月海,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这一现象令人费解,因为作为地球的同源卫星,月球的正面与背面竟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却坑坑洼洼。这一发现使得无数天文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月球的形成与演化。
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带回了月球样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尤里在研究这些样品后,亲自对NASA表示,如果能去一趟月球,他不在乎是否能活着回来。
嫦娥四号的发现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一壮举为人类深入研究月球背面提供了宝贵契机。
2022年,中山大学肖志勇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自然・天文》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月球上的半透明玻璃球”的研究论文,瞬间引发全网轰动。
原来,玉兔二号在探索月背的南极盆地时,发现了数颗直径达厘米级的透明玻璃球,它们圆润光滑,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耀眼光芒。按照科学界现有的解释,月球表面的平铁岩石在陨石的高速撞击下,快速融化又迅速冷却,从而形成半透明玻璃球。

然而,通常情况下,这类月球状玻璃球直径大多小于1毫米,而嫦娥四号发现的玻璃球最大直径竟达到4厘米,如此大的尺寸,让人不禁对这种撞击的正常性产生怀疑。
根据玉兔二号在艾特肯陨石坑的探测数据,在月球地下约290公里深处,存在一团金属块,质量高达2200亿吨。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金属矿主要由钛云母、铀236等物质组成,而这些物质恰恰是建造宇宙飞船、控制核能的必要材料。

为何这些关键物质会大量集中出现在月球地下?如此庞大的数量又意味着什么?难道月球真的是人造天体,其下方隐藏着一个秘密基地?这些疑问如重重迷雾,笼罩在人们心头。
中国月球基地建设计划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外展出。

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件展品是国际月球科研站模型。国际月球科研站是由我国倡议发起、多国参与建设、位于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的综合科研设施,具备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能力。科研站包含核堆和太阳能电站、生存仓、制氧设备、着陆器、通信塔等。
同时展出的还有月球正面土壤样品以及世界上第一份月球背面月壤样品。

科研站模型
有了月球基地,就可以在月球背面架设射电望远镜或者建立低频射电阵列,更清楚地观测宇宙,或许能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而嫦娥八号则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
天问三号任务将于2028年前后采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实现火星取样返回。到时候,我国将成为第一个取回火星样品的国家,而我国的太空征程也将由此拉开序幕。
素材源自@绝密研究所所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