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睡行症是一种发生于深睡眠时期的睡眠障碍,通常在入睡后2-4小时内发作。此时,大脑

睡行症是一种发生于深睡眠时期的睡眠障碍,通常在入睡后2-4小时内发作。此时,大脑的部分区域(如控制运动的皮层)已被唤醒,而负责意识和记忆的区域仍处于睡眠状态,导致患者在“清醒的运动”与“沉睡的意识”间分裂。这种现象常见于儿童(发生率约15%),成人较为罕见,可能与遗传、睡眠剥夺、压力或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睡行症通常表现为:

基础动作:坐起、凝视前方、缓慢行走,动作笨拙或僵硬;

复杂行为:部分患者会进行日常活动,如穿衣、叠被、开关灯,甚至外出游荡、使用工具;

潜在危险: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做出危险行为,如爬窗、翻阳台、在马路上行走,甚至驾驶车辆(“睡眠驾驶”),导致意外伤害;

生理反应:发作时呼吸和心率加快,瞳孔扩大,但不易被唤醒;

醒后状态:发作结束后,患者通常会自行回到床上继续睡眠,次日对事件无任何记忆。

如何预防与干预睡行症?

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发作的基础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或频繁倒时差,确保每天获得7-8小时高质量睡眠;

睡眠环境优化:睡前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减少电子设备使用,可通过冥想、温水浴等方式放松身心;

风险规避:移除卧室中的尖锐物品,夜间锁好门窗,在楼梯口安装栅栏,必要时在床边放置铃铛或传感器,以便家人及时发现患者下床。

医学治疗:针对频繁或高危患者

药物干预: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深睡眠期的异常觉醒,适用于发作频繁或伴随夜惊的患者;

抗抑郁药可调节睡眠周期,减少梦游发作,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口干、便秘);

部分研究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缓解压力源,改善睡眠质量;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减少睡眠剥夺。

紧急处理:家人的正确应对

避免强行唤醒:突然强制唤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躁动或定向障碍,应轻声引导其返回床上;

确保安全:在患者发作时,轻声跟随并保护其免受碰撞或跌倒,避免发生危险;

记录发作细节:记录发作的频率、时间和症状,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关于梦游的一些小误区

很多人对于睡行症存在着一些误解,需要引起注意的:

梦游者不能被叫醒事实:虽然强行唤醒可能引发混乱,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轻声呼唤或引导通常是安全的。

梦游是在“做梦”事实:梦游发生于深睡眠期,而梦境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因此梦游与梦境无关。

梦游会遗传事实: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并非绝对,环境因素(如压力、睡眠质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