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贝森特:关税是特朗普送给美国中产的礼物

刘苏看世界风云 5天前 阅读数 183 #推荐

特朗普两次当选美国总统,都得到了中产阶级大力支持,尤其是尤其是那些对经济现状不满、感到被全球化边缘化的白人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一句话,被全球化边缘化的白人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特朗普的甲方,因此特朗普上任后,发起了关税大战,因为他认为关税大战导致的制造业回流利好美国中产阶级。

就像美财长贝森特说:关税是特朗普送给美国中产的礼物。

特朗普为了选票,不得不迎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这也是特朗普近期和全球超级资本家马斯克分道扬镳的底层原因。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指向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新洗牌,更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全球化利益分配失衡的集体反思。

这一政策逻辑的形成,建立在对过去四十年全球化进程的系统性批判之上,其影响范围已超越单纯的经济领域,触及美国社会结构的重塑命题。

一、美国是全球化的赢家,但全球化红利分配在国内失衡。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1-2018年间制造业岗位流失速度达到年均1.2%,密歇根大学研究显示,受中国商品冲击最严重的五大湖工业带,区域人均收入中位数累计缩水18.7%。

这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在普林斯顿大学"绝望死亡率"研究中得到印证:45-54岁白人群体因药物滥用、酗酒导致死亡率在15年间上升134%,与经济机会萎缩形成显著正相关。

跨国公司的离岸外包策略导致资本回报率与劳动报酬严重脱钩。

美联储数据显示,企业利润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5.8%跃升至2019年的12.3%,而同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则从59%降至53%。

这种结构性失衡在关税政策支持者看来,正是全球化"赢家通吃"机制的必然产物。

二、关税政策总的来说有助于美国经济。

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关税影响模型显示,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0%关税中,汇率调整吸收4.2个百分点,出口商利润压缩承担5.1个百分点,美国消费者实际承担2.3个百分点。这种成本分担结构,使政策初期既能产生财政盈余(2019年关税收入达730亿美元),又避免了传统贸易理论预测的严重通胀(CPI波动控制在0.7%以内)。

制造业回流的三阶段效应逐步显现:

首阶段关税收入补充联邦财政,中期引导产业链重构(2019-2022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长期通过就业乘数效应扩大税基。

宾夕法尼亚大学测算显示,每新增1个制造业岗位可带动2.5个服务业岗位,时薪较服务业平均高出23%。

三、特朗普动利益格局同样遭到了巨大的质疑和挑战。

保护主义政策遭遇三重质疑:

其一,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指出,受关税保护的钢铁行业每保住1个岗位需耗费消费者65万美元成本;

其二,供应链重构导致企业存货周转率下降1.2个月,推高营运成本;

其三,WTO争端解决机制受阻引发的国际贸易规则混乱。

但支持者强调动态收益: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显示,当本土化生产比例超过60%时,自动化改造可使单位成本较离岸生产降低12-18%。

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厂转型案例表明,回流企业普遍采用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工人350台,较传统工厂提升40%生产效率。

四、特朗普的政策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有明显的效益。

这种政策转向标志着从"效率优先"向"包容性增长"的范式变革。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制造业岗位薪资增速(4.8%)首次超过金融业(3.2%),中等技能岗位空缺率维持在4.7%高位,显示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发生质变。

社会政策形成协同效应:《芯片与科学法案》2200亿美元产业补贴与关税政策形成组合拳,使半导体制造业资本支出激增82%。

区域经济监测显示,亚利桑那、得克萨斯等投资热点地区,住房需求增长推动建筑时薪上涨9.3%,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特朗普主导的关税大战和制造业回归,是否最终能够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预警显示,完全实现产业链本土化需持续十年、年均3800亿美元资本投入。

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破坏效应不容忽视:麦肯锡预测,2030年前自动化可能取代25%的现有关税保护岗位。

全球化调整的"钟摆理论"正在应验:

当跨国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社会成本超过经济收益时,政治力量必然介入重塑规则。

贝森特观点的深层价值,在于揭示了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的局限性,以及公共政策在修复社会契约中的历史责任。

这种以关税为切入点的经济再平衡实践,实质是美国对全球化治理模式的重大修正。

其成败不仅关乎中产阶级复兴,更是检验国家资本主义与全球自由主义能否兼容的重要试金石。

在技术革命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变奏下,这场经济实验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国家竞争力内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刘苏看世界风云

刘苏看世界风云

全新视野 另类角度 重新解构 颠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