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强度会谈8小时后,特朗普打出“烟雾弹”,率先给会谈定调
日内瓦时间 5 月 10 日,中美经贸会谈如期在瑞士驻联合国大使官邸展开。美方代表团由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核心诉求直指中国市场准入和关税壁垒。中方团队则强调 “对等原则”,要求美方首先取消单边加征的 145% 关税。午餐时分,目击者看到双方代表已离开官邸,未达成任何共识。针锋相对的态势,让这场原本计划六小时的会谈延长至高强度的八小时。就在外界猜测会谈陷入僵局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放出“烟雾弹”:“双方以友好但建设性的方式,就全面重启课题展开了谈判,已取得巨大进展!”
这条推文瞬间引发全球关注,但其内容却耐人寻味——所谓“巨大进展”缺乏具体细节,而中方始终未对会谈成果置评。特朗普为何急于给会谈定调?首先,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考量。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创三年来最差表现。关税政策导致企业“抢进口”行为激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5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关税带来的经济冲击尚未完全显现,但未来可能导致通胀上升和失业率攀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转移国内压力。他深知,若继续升级贸易战,不仅会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可能影响选民信任。因此,即便会谈未达成共识,他仍选择释放积极信号,试图安抚市场情绪并争取选民支持。其次,特朗普的“推特外交”向来以夸大其词著称。回顾2018年贸易战初期,他也曾多次宣称谈判取得“重大突破”,但最终协议却与预期相去甚远。
这种策略既能试探中方底线,又能为后续谈判预留回旋空间。尽管特朗普高调宣称进展,会谈的实际分歧依然显著。美方核心诉求包括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中方则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对华加征的145%关税,并停止滥用“实体清单”等单边制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任何施压都“行不通”。毫无疑问,特朗普的“进展论”只是一种谈判技巧。
通过塑造积极氛围,他试图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同时为后续谈判争取更有利的筹码。然而,中方的沉默回应显示出其谨慎态度—— 在美方未实质性让步前,任何口头承诺都难以换取中方的妥协。会谈结束后,双方决定次日继续磋商。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谈判可能将聚焦关税减免和农业采购等具体议题。
但摆在桌面上的难题远不止于此:预计美国要求中国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而中方则要求美方解除对高科技企业的限制。更深远的挑战在于战略互信的缺失。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其关税政策不仅针对贸易逆差,更试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这种“规模竞争”思维与中方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存在根本冲突。尽管前路荆棘密布,全球仍对此次会谈寄予厚望。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摩擦已导致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被下调0.5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可能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行动都将付出高昂代价。中美能否找到共存之道,将决定全球经济的未来航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