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历史:安息帝国的社会及文化
在希腊化时代,塞琉古人的希腊文化已广受近东民众接纳,而安息帝国时期却见证了宗教、艺术甚至服饰上的伊朗文化复兴。安息君王们意识到他们的祖先与希腊人和波斯人相关,他们坚称自己是“亲希腊”(Philhellenism)。到阿尔达班二世统治时期为止,安息帝国的硬币上都印有“亲希腊”一词,而不再使用这个词汇也意味着伊朗文化已在波斯复兴。沃洛吉斯一世是第一位在铸币上添加安息字母和语言的君王,这些字母和语言还伴随着如今已难以辨认的希腊文字一起出现。不过,伊朗文化复兴并没有影响硬币上的希腊字母,这些字母一直延续使用到帝国衰亡。
希腊的文化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安息帝国,有证据显示安息人喜爱古希腊戏剧。当克拉苏的首级被送到奥罗德斯一世面前的时候,他与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塔瓦斯德斯二世正在欣赏欧里庇得斯的剧作《酒神的女祭司们》(The Bacchae),演出人决定使用克拉苏严重损伤的头颅替代彭透斯(Pentheus)的道具头。
阿尔沙克一世的硬币上可见他身穿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总督相似的服饰。据沙赫巴齐所述,阿尔沙克一世的硬币“刻意背离塞琉古帝国的硬币,以强调他的民族主义及皇室志向,他自称为卡尔内,这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最高将军的称号,如小居鲁士”。安息人跟随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传统,把历任安息君王的石雕都刻在贝希斯敦山(Mount Behistun),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在位)也在该处刻上铭文。另外,安息人以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58年在位)家族后裔自居,以提升他们统治曾经是阿契美尼德王朝领土的合法性,成为古伊朗“光荣帝王们的合法继承人”。阿尔达班三名的一名儿子取名为大流士,以取得居鲁士二世的继承权。根据卢科宁所述,安息君王会为自己取上传统的祅教名字,有些名字是来自《波斯古经》里的英雄人物。安息人采用巴比伦尼亚历法,并借用阿契美尼德王朝伊朗历的名称,以取代塞琉古人所用的古马其顿历法。
宗教安息帝国由不同成分的政治和文化所组成,其宗教信仰和体制繁多,当中以希腊和伊朗教派最为盛行。除了少数的犹太人和基督徒之外,大多数波斯人是信奉多神教。希腊和伊朗的神祇时常混杂在一起,例如宙斯相当于阿胡拉·马兹达、哈底斯相当于安格拉·曼纽、阿芙罗黛蒂和希拉相当于阿娜希塔、阿波罗相当于密特拉、赫耳墨斯相当于沙马什。除了这些主要的神灵,每个民族和城市都有各自的神祇。安息君王与塞琉古帝国的统治者一样自视为神,这种君主崇拜最为普遍。
安息人对祆教的崇拜程度仍是现代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血祭伊朗神祇对于安息帝国的祆教信奉者大概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有证据表示沃洛吉斯一世鼓励祆教的麻葛进入宫廷,并资助祆教文献的著作,促成了日后的《波斯古经》。祆教在后来更成为了萨珊王朝的国教。
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在公元229年之前都没有透露他的宗教神示,但是比瓦尔认为他的新宗教信仰包含“曼达教信仰的元素、伊朗的宇宙进化论甚至是基督教的回响……这反映出安息帝国晚期宗教信条的结合,萨珊人的正统祅教很快便把它们扫地出门”。
现时缺乏考古证据证明佛教由贵霜帝国传入伊朗,但是一些中国的来源表示一名叫安世高的安息贵族及僧人远赴中国汉朝的洛阳,将多部佛经翻译成中文。
艺术与建筑安息艺术可区分为三个区域:安息正统艺术、伊朗高原艺术及安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安息正统艺术主要在尼萨一带,结合了希腊和伊朗的艺术元素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塞琉古传统。伊朗高原艺术与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相通,位于贝希斯敦山米特里达梯二世接受授权的浮雕便是一例。安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在安息帝国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后才渐渐出现。
安息帝国时期常见的基本图案包括皇室狩猎的情景和历代君王的授权情况,也会结合地方统治者的肖像使用。石雕、湿壁画及涂鸦都是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段。灰泥墙上会使用几何图案和格式化的植物图案。两名骑兵以长矛对战的图案在萨珊王朝时期盛行,这种图案最早出现在贝希斯敦山的安息帝国浮雕上。
安息人偏好肖像画,而且强调肖像正面,人物的油画、雕像及硬币上的浮雕都是面向前方,而不是展示侧面。虽然正面肖像画在安息帝国时代已经是过时的艺术技巧,但是考古学家丹尼尔·施伦贝格尔(Daniel Schlumberger)却指出了安息正面肖像画的创新之处:
萨珊王朝所带来的文化和政治转变令安息艺术对正面肖像的独特利用遭到抛弃。不过,罗马帝国在165年攻占杜拉-欧罗普斯以后,杜拉-欧罗普斯对安息正面肖像的应用仍然盛行,三世纪初一所当地用作供奉帕尔米瑞拉神祇及当地太阳神的杜拉-欧罗普斯犹太教堂里的壁画便是范例。
安息建筑揉合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希腊建筑的元素,但是仍保持其独特性。尼萨的建筑可以表明它的建筑风格,尼萨的圆亭与希腊的宫廷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的方形空间采用圆形和拱顶的设计。不过,包括大理石像及象牙角状杯上的雕刻在内的尼萨艺术作品无疑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
穹顶门廊是安息建筑的特征,大殿由拱门或筒形穹顶支援,打通一侧。筒形穹顶的利用取代了希腊的圆柱来支撑天花。穹顶门廊其实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便知名,更早的穹顶门廊规模较小和较隐蔽,规模巨大的穹顶门廊是安息人首先建造的。安息帝国最早的筒形穹顶位于塞琉西亚,在约公元一世纪建成。一些规模宏大的穹顶门廊在哈特拉的古殿当中较常见,这些穹顶门廊可能就是安息帝国穹顶门廊的雏形,最大的穹顶门廊礅距达15米(50英尺)。
衣着服饰在埃利迈斯沙米发现的著名安息贵族铜像可以作为例子说明安息人的骑马装束。那个高1.9米的石像身穿V形上衣、以腰带束紧的V形束腰外衣、以吊袜带固定的宽松折叠裤子,在整理过的短发上戴上王冕或头箍。在前1世纪中,安息硬币上的雕刻常见这种装束。
伊拉克西北哈拉特挖掘出来的雕刻品是受到安息衣着服饰激发的例子,竖立的雕像展示出典型的安息衬衫、裤子及饰物。哈拉特的贵族人物也接纳了安息宫廷贵族的短发、头巾及束腰外衣的装束。硬币上的图像显示安息君王也会穿着裤套装,安息帝国的裤套装与安息正面肖像的艺术一同授到巴尔米拉和叙利亚。
安息帝国的雕刻品描述富有的女子在穿着的裙子上盖上长袖长袍,戴上颈项、耳饰及以珠宝修饰的头巾,折叠裙子由单肩上的饰针固定,她们的面纱垂挂在头巾后面。
从安息帝国的硬币上可见,安息君王穿戴的头巾会随着时间而转变。最早的安息帝国硬币显示统治者头戴拉下了帽边的软帽子,称为风帽连防寒头巾,这可能是从阿契美尼德王朝总督所戴的头巾及贝希斯敦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展示的尖帽演变而成的。米特里达梯一世最早的硬币显示他头戴软帽子,但是后来的硬币却见他戴上了希腊的王冕。米特里达梯二世是第一位在硬币上展示头戴饰有珠宝和珍珠的安息三重冕的君王,他所穿戴的头巾受到安息帝国晚期和萨珊王朝君王的欢迎。
文学在安息帝国统治时期,宫廷的吟游诗人伴随着音乐朗诵诗词式的口承文学,但是这些诗词并没有流传到萨珊王朝。事实上,在经历了多个世纪以来,现今没有任何安息语的文学原作存在。虽然时代相去甚远,但是凯扬王朝的爱情故事《维斯与朗明》 (Vis and Rāmin)和史诗相信是安息帝国时代口承文学文集的一部分。虽然安息文学没有在书面上体现出来,但有证据显示安息人认可和重视成文的希腊文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