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才明白:走到最后,真正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1.
今天起了个大早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遇到邻居李大妈。
李大妈刚跑完步回来,路上顺便买了点菜,她边喘着气边跟我打招呼,声音响亮,一点都不像73岁的人。
十年前老伴去世后,李大妈便跟着儿子去了大城市生活。
当时李大妈计划着这一去就不回来了,把孙子带大了,她也老了,就跟着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前些年孙子读小学时,李大妈又回来了,她说:“人多了住在一起不方便,现在孩子大了,他们两口子也能忙得过来。”
从儿子家回来后,李大妈一直独居,如今三年过去了,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李大妈的生活很规律。
早上早起跑步,回来的路上买点菜,回家后先吃了早饭收拾一下小菜园,稍微休息一下,再做午饭。
吃了午饭后,睡半个小时午觉,就去小区的老年会画班跟着老师学画画,下课后找同小区的老姐妹唠唠嗑,然后再回家做晚饭。
吃了晚饭去跳广场舞,跳完舞回家追个剧、泡个脚,一天就结束了。
她心态很好,别的老头老太太抱怨养儿不防老时,李大妈总劝慰他们:“这没孩子的愁养老,有孩子的也愁养老,要我说啊,最主要咱们心态要好,别总抱怨,儿女有儿女的难处,我们做父母的管好自己的身体,开开心心的,不给他们拖后腿就行。”
关于养老这件事,李大妈看得很通透。
尤其是和儿子共同生活的那几年,儿子的辛苦她都看在眼里,不忍心拖累儿子。
她说:“人年纪越大就越明白一个道理,走到最后,真正靠得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自己。”
2.
过去我们常说“养儿防老”,再不济身边有个老伴互相照应着,晚年生活也不会过得太差。
可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一对夫妻要养四个老人,还要养自己的小家庭,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扛得住这些压力。
儿女很难时刻陪在父母身边,有时就算父母生病住院了,也没有办法长时间陪护。
儿女的责任不仅是对父母的,还要对自己的小孩、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所以哪怕领导批准休假,儿女也不敢长时间请假陪护父母。
很多老人心里有怨言,觉得养大孩子一场,关键时刻指望不上孩子。
其实子女也难。
老伴呢也指望不上,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很难兼顾照顾另一半的重任。
所以很多老人,渐渐认清一个现实——孤独终老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课题。
就像上野千鹤子在《一个人的老后》里写的:不论结婚与否,最终大家都会是一个人。
如何面对终将要孤独终老这件事?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让晚年生活过得好一点?
最重要的是健康,它是你生存的根本。
多运动,少忧虑。
人老了,很多事情要想得开、放得下。
儿女不能经常陪伴左右,时常觉得孤单寂寞,那就多交交朋友,丰富自己的生活。
老伴到老了也不让你省心,那就放下期待,随他去,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情。
那些放在心里一辈子的事儿,左思右想解不开结的,也放下吧。
情绪好了,心情舒畅了,吃得好睡得好,身体状态也会保持平稳。
到了晚年,一定要把钱攥在自己手里。
很多老人看不得儿女吃苦受累,儿女创业需要钱、儿女要钱还房贷,总是二话不说掏出攒了大半辈子的钱补贴儿女。
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生病了不敢去医院怕花钱,等到把小病熬成大病,最终受罪的是你自己。
运气不好的,在病床上躺个几年,你会很绝望。
所以看好自己的钱,那是你的“救命钱”。
3.
有健康的身体,有钱养老,做到这两点,靠自己你的晚年生活会过得相对舒适。
孤独是常态,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这些人生课题,终将要我们自己解决。
人生活着的意义,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为过去懊悔,为未来忧心。
就像我的邻居李大妈,她从来没有因为独居怪儿子不孝,更没有因为独居害怕自己孤独终老。
这才是智慧老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