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过去了,那个摔成终身残疾、让张艺谋愧疚一生的女人还好吗?

谜丢昼 4天前 阅读数 27 #娱乐

“明天早上5点还要继续彩排。”

这是刘岩在昏迷前最后的念叨。

谁也没想到,这句话成了她舞蹈生涯的最后一句话。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前11天,刘岩在排练中意外摔下舞台,从此高位截瘫,永远失去了站立的机会。

15年过去了,那个曾经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飞天仙子”,如今过得怎么样?

刘岩的故事要从1982年说起。

她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父亲是法官,母亲是医生。

父母为她取名“岩”,寓意她如高山石块般坚挺屹立。

9岁那年,刘岩在电视上看到舞者身着透明纱衣、妆容精美,伴着悠扬的音乐用肢体诉说情感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她心底。

那一刻,她对舞蹈的热爱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在内蒙古歌舞团白莹老师的教导下,刘岩展露了舞蹈的灵气,随后进入北京舞蹈学院。

初入学院时,她的技术基础薄弱,连下腰、倒立等基本动作都困难重重。

但凭借优越的身材条件、良好的柔韧性,以及不服输的拼劲,她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

大学期间,刘岩的舞蹈之路开始发光。

大三时,她参加“荷花杯”舞蹈比赛,演绎改编自李碧华小说的《胭脂扣》。

赛前半年,张云峰老师对她进行严苛训练,刘岩日夜苦练,反复研读小说、观看电影,揣摩角色心理。

最终,她在舞台上完美诠释了烟花女子的悲戚,凭借此舞荣获第三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银奖。

此后,刘岩佳作频出。

2004年,独舞《胭脂扣》斩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5年,《桔子红了》获“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6年,她登上春晚与杨丽萍、谭元元共舞《岁寒三友》之红梅;2007年,在中国“文华奖”中,凭借舞剧《筑城记》和《红河谷》荣获双奖;同年,她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获金奖第一名。

彼时的刘岩,已然是舞蹈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命运在2008年给了她沉重一击。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第11天,刘岩在排练中意外摔下舞台,导致高位截瘫。

那一刻,她的舞蹈生涯戛止。

张艺谋导演在事故现场紧紧握着她的手,焦急地呼唤着她的名字:“刘岩,你一定要坚持住!”

经过长达6小时的抢救,刘岩终于脱离生命危险,但等待她的却是残酷的诊断:她再也无法站立。

康复训练的日子是漫长又备受煎熬的。

看着曾经轻盈的身体如今变得沉重而笨拙,刘岩心里充满了落差,但她从未放弃。

凭借对重新“站上”舞台的信念,她矢志不渝。

命运为她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开了一扇窗。

刘岩没有放弃对舞蹈的追求,而是转向学术研究领域。

2010年,她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深入钻研如何用手势展现舞蹈之美,开创了中国古典舞身体微语言的先河,提出“手舞”概念,并出版专著《手之舞之 —— 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除了学术研究,刘岩还成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开设手部动作比较研究等课程,通过教学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用双手传递舞蹈的魅力。

此外,她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成立专项基金,帮助身体残疾或家庭贫困的孩子走进舞蹈的世界。

在刘岩的努力下,许多孩子重新燃起了对舞蹈的热爱之火,他们在舞蹈中找到了自信和快乐,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尽管无法像以前一样在舞台上尽情舞蹈,但刘岩依然参与舞蹈创作。

她编排了舞台剧《26 分贝》《天使的微笑》等作品,还创作了轮椅舞蹈《红线》,并带着作品进行国内巡演以及赴法国凡尔赛艺术节演出。

2019年,她创办刘岩创研室;2021年,基金聚焦自闭症儿童,用舞蹈疗愈助力他们发掘兴趣;2023年,她用“舞蹈陪伴”为年长者提供艺术疗愈,并推出舞剧《蓝色裙摆》,讲述抗日英雄故事。

2024年,刘岩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 首次挑战话剧《生之代价》。

因为是跨界演出,她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但主角与她不谋而合的经历,让她对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之代价》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岩的跨界表演也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出演《生之代价》,刘岩不仅证明了自己在表演领域的实力,更让人们看到了她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未知的精神。

从舞台上的灵动舞者,到轮椅上的坚毅追梦者,再到培育新人、助力公益的奉献者,刘岩的人生因舞蹈而绚丽,因坚韧而伟大。

她以非凡的勇气与执着,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舞蹈人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楷模。

15年过去了,刘岩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绽放着属于她的光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谜丢昼

谜丢昼

谜丢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