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导弹直击乌能源命脉,泽连斯基停火呼吁难掩困局
当乌克兰电网在爆炸声中陷入瘫痪时,泽连斯基的紧急停火倡议显得格外苍白,这场针对能源设施的大规模空袭,暴露出基辅在西方军援断供后的致命软肋。
俄军近期发动开年以来最强空袭,67枚各型导弹与194架无人机组成的打击集群,突破乌军防空网直击天然气枢纽与变电站。尽管乌方宣称击落半数来袭目标,但波尔塔瓦州关键供气设施遭毁,导致多州陷入能源危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袭击正值美国暂停军援、欧洲紧急补位的敏感节点,暴露出俄军"消耗防空弹药、瓦解持续战力"的战略意图。
法国援助的幻影-2000战机虽在拦截行动中亮相,但其作战效能引发质疑。军事专家指出,该机型雷达系统难以有效追踪高超音速导弹,所谓"高拦截率"宣传更多是为提振士气。相比之下,美制F-16交付延期导致乌空军陷入"无机可用"窘境,暴露出欧洲军援的结构性缺陷。
面对能源系统崩盘风险,泽连斯基再度提出海空停火倡议,却被莫斯科断然拒绝。俄外交部强硬表态,指责西方企图利用停火期为乌军输血。事实上,英法推动的"局部停火"方案暗藏玄机:既为欧洲争取军备输送时间,又可借黑海航运恢复缓解粮食危机。但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算计,与俄军"持续施压逼和"的战略形成根本冲突。
战场态势的恶化已引发连锁反应。哈尔科夫工业区因供电中断导致军需产能腰斩,前线部队的夜视装备补给告急。更严峻的是,美国情报断供导致乌军"海马斯"火箭炮精准度骤降,英国提供的"风暴之影"导弹因缺乏卫星制导沦为摆设。这种技术代差,正将乌军推向"有弹难发"的绝境。
分析人士指出,俄军的能源打击战略具有三重意图:其一,摧毁乌克兰战争经济支柱;其二,激化欧洲能源危机以分化欧盟共识;其三,迫使基辅在谈判桌上让步。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拜登政府的摇摆立场或将加速战局倾斜——这场消耗战的终章,或许比预想中来得更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