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通婚严重,为了能在中国定居,缅甸女孩能拼到什么地步?
文| 凭栏
编辑| 凭栏
前言
缅甸新娘温柔贤惠,肤白貌美,没有彩礼负担。看着这样的宣传语,不少人都会怦然心动。
近些年来,中缅通婚屡见不鲜,国内出现很多“缅甸新娘”,为何这些缅甸女孩向往嫁到中国?为了在中国定居,缅甸女孩能拼到什么地步?
缅甸新娘
缅甸是东南亚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常年战乱,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不到1200美元,还不如中国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底层人挣扎在温饱线上苦苦求生。
缅甸女性的命运更加艰难,当地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从小失学、早早嫁人生子,几乎成了常态,很多时候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在这种环境下,追求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奢求,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相比之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缅甸女孩眼里,中国就是她们的“诗和远方”,她们渴望在中国过上安全、稳定的生活,渴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于是,“嫁到中国”,成了很多缅甸女孩的救命稻草,成了她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在中缅边境的一些地区,婚介所生意异常火爆,这些婚介所,就像一座座连接“中国梦”的桥梁,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缅甸女孩。
“只要三万块,就能娶个漂亮媳妇!”婚介所老板,个个都是营销高手,把跨国婚姻包装成了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他们深谙男性心理,利用各种话术,制造焦虑,贩卖恐慌,把那些在婚恋市场上失意的男性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而那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男人,往往忽略了跨国婚姻背后的风险和挑战,最终人财两空,甚至惹上麻烦。
更令人心酸的是,很多缅甸女孩,为了能“嫁个好人家”,不惜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
为了嫁到中国,很多缅甸女孩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渠道,甚至是非法途径,偷渡到中国。
她们不在乎彩礼多少,也不在乎男方的年龄、长相,甚至愿意倒贴嫁过来,只为能获得一张中国绿卡。
在她们看来,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晶,而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能改变命运,赌输了就只能认命。
很多缅甸女孩,因为语言不通,被骗婚、被家暴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沦落风尘,被迫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客死异乡。
说到底,跨国婚姻,它不是简单的“爱情买卖”,更不是什么“流量密码”,它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人,走到一起,去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很多缅甸新娘,嫁到中国后,因为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与丈夫家人产生矛盾,最终以离婚收场。
还有一些缅甸新娘,虽然语言过关、生活习惯也慢慢适应了,但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外人”。
“中国媳妇”这四个字,对她们来说,更像是一副枷锁,她们渴望被接纳,却又害怕被排斥,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始终困扰着她们。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来华奋斗
在云南陇川,一个叫赵焕菊的缅甸姑娘,2008年,18岁的赵焕菊,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身一人,从缅甸掸邦来到中国。
初到异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生活举步维艰,为了能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她主动跟当地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很快,赵焕菊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她不仅能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流,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语言关过了,接下来就是生存问题,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赵焕菊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
她在餐馆端过盘子,在工厂做过流水线工人,脏活累活,她都干过,两年后,赵焕菊遇到了一个中国小伙,两人情投意合,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赵焕菊和丈夫一起,在陇川县城开了一家鞋店,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赵焕菊不懂经营,也不懂管理,但她肯学肯干,虚心向别人请教。
经过几年的打拼,赵焕菊的鞋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她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女强人”。
事业有成后,赵焕菊发现,很多在中国的缅甸同胞,因为语言不通,生活很不方便,于是,她萌生了开办缅语培训班的想法。
2020年,赵焕菊的缅语培训班正式开课,她不仅教授缅语,还开设了汉语课程,帮助更多的缅甸人融入中国。
赵焕菊的成功,固然有她个人努力的因素,但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包容开放。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缅甸人,选择来中国学习、工作、生活。
对于那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缅甸女孩来说,跨国婚姻或许是一条“捷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
与其“走捷径”,不如“走正道”,与其“赌”婚姻,不如“拼”自己!
跨国婚姻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不透明的地方,规范跨国婚介市场也刻不容缓,以免更多人在这方面吃亏上当。
环球网,2019-06-05,《去缅甸娶美女?中国领馆提醒:要合法合规,避免喜事变悲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