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胜利日阅兵遇上俄乌烽火:一场被地缘政治改写的历史记忆
今年是二战欧洲战场胜利80周年,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陆续举办纪念活动,试图用鲜花与演讲缝合战争创伤。而莫斯科红场,这个曾见证苏联钢铁洪流碾压纳粹的广场,如今却因一场持续三年、伤亡超百万的战争蒙上阴影。
一、从“共同记忆”到“阵营对垒”:十年裂变的国际观礼台
2005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堪称外交盛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红场阅兵式上与普京并肩而立,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等50多国领导人齐聚莫斯科,用12种语言合唱《喀秋莎》。那时的俄罗斯正积极申请加入北约,普京甚至在克里姆林宫宴会上用英语致辞,称“我们与西方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但蜜月期如昙花一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红场观礼台上的西方面孔逐年锐减。2015年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时,奥巴马政府以“日程冲突”为由拒绝出席,仅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胜利日前夜低调献花。但中国代表团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与,标志着中俄关系进入“背靠背”战略协作阶段。
十年后的今天,红场观礼台俨然成为地缘政治的“晴雨表”。据俄罗斯《消息报》披露,今年受邀的47国领导人中,明确拒绝出席的包括欧盟27国、北约31国及G7集团所有成员。即便传统中立国如奥地利、瑞士也保持沉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直言“不会为普京的战争做宣传”。唯一可能现身的“重磅嘉宾”是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但这位曾因拒绝制裁俄罗斯而遭欧盟施压的领导人,最终能否成行仍是未知数。
二、普京的“新卫国战争叙事”:历史符号与现实困境的碰撞
在普京近期的讲话中,俄乌冲突被重新定义为“现代卫国战争”的延续。他多次引用1941年斯大林红场阅兵的典故,将库尔斯克战役与巴赫穆特争夺战相提并论,更在5月7日视察军事学院时强调:“当年我们击退纳粹,今天我们同样要击退新纳粹主义。”
这种历史类比在俄罗斯国内引发强烈共鸣。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72%的受访者认为“特别军事行动”是“卫国战争精神的延续”,63%的民众支持在胜利日阅兵中展示缴获的北约装备。但国际社会对此并不买账。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普京试图“将侵略战争神圣化为历史正义”,是“对二战胜利记忆的亵渎”。
更尴尬的是,俄罗斯国内对这场“新卫国战争”的动员能力已显疲态。征兵办公室外排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2023年秋季征兵仅完成计划的89%,而2024年春季征兵中,莫斯科州甚至出现“父母集体藏匿征兵令”事件。在胜利日前夕,俄罗斯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一位老兵在阅兵彩排现场对年轻士兵怒吼:“你们不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战,而是为了普京的野心!”
三、地缘政治的“照妖镜”:谁在拥抱,谁在疏离
尽管西方集体缺席,但仍有国家选择与俄罗斯“并肩而立”。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连续第25年出席红场阅兵,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代表团时隔30年重返莫斯科,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龙海则率军事代表团观礼。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经济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或军售,且与西方存在结构性矛盾。
但“朋友圈”的缩水仍肉眼可见。2015年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时,金砖国家领导人悉数到场,而今年仅印度外长苏杰生、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潘多尔作为观察员出席。更耐人寻味的是,传统盟友如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国领导人仅通过视频致贺,甚至集体缺席了5月8日无名烈士墓的献花仪式。
这种“外冷内热”的格局,暴露出俄罗斯外交的深层困境。据卡内基基金会分析,俄罗斯目前的外交重心已转向“全球南方”,但其在非洲、中东的布局更多依赖能源合作与军售,难以构建如苏联时期“经互会”那样的经济共同体。2023年俄罗斯对非出口中,武器占比达47%,而工业制成品仅占19%,这种“枪炮换香蕉”的贸易模式,注定难以支撑长期战略同盟。
四、胜利日的“三重镜像”: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
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的二战纪念馆,一幅1945年红场阅兵的老照片与2024年的观礼台空座图并置陈列。游客们驻足凝视,有人感叹“英雄的荣光被现实玷污”,也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必须承受的代价”。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撕裂感,在俄罗斯青年中尤为明显。据列瓦达中心调查,18-24岁受访者中,仅38%认为“胜利日对国家至关重要”,较2015年下降27个百分点。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场关于“胜利日是否应与政治脱钩”的辩论会上,支持方引用斯大林名言“胜利者不受审判”,反对方则高呼“不要用先辈的鲜血为普京的战争洗白”。
但无论争议如何,胜利日阅兵已成为俄罗斯不可动摇的“政治仪式”。2024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与“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传递出“以核威慑换战略空间”的信号。而中国、印度等国代表的到场,则为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中保留了一线外交生机。
五、未来的“十字路口”:俄罗斯的破局与突围
站在胜利日阅兵的十字路口,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变数。一方面,其能源出口在2023年创下历史新高,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同比增长51%,“向东转”战略初见成效;另一方面,西方制裁已导致俄罗斯汽车产量暴跌76%,芯片进口依赖度从12%飙升至63%,经济转型压力陡增。
更严峻的是,国际社会对“胜利叙事”的质疑声日益高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全球有17个国家取消或降低了二战纪念活动的俄罗斯参与度。在波兰格但斯克,一座纪念苏联红军解放的纪念碑被涂上纳粹符号;在捷克布拉格,市民自发拆除象征苏捷友谊的“友谊拱门”。这些事件折射出,俄罗斯试图用历史记忆维系国际影响力的道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俄罗斯并未放弃突围。2024年4月,普京在金砖国家外长会上提出“新国际秩序”构想,强调“多极化世界中历史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而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双方首次将“反对篡改二战历史”写入条款,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反西方叙事”同盟。
当T-34坦克的轰鸣声渐行渐远,红场上的胜利日阅兵已成为一场复杂的政治仪式。它既承载着俄罗斯对“伟大卫国战争”的集体记忆,也折射出当下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在这个“阵营对抗”加剧的时代,胜利日的烟花或许能短暂照亮克里姆林宫的穹顶,但如何让历史荣光真正转化为现实力量,仍是俄罗斯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毕竟,正如一位俄罗斯历史学家所言:“当胜利日的欢呼声变成无人机侦察的嗡嗡声,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这场战争,究竟在捍卫谁的胜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