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集团任命新CFO加速转型|每日新汽车供应链联播
产品动态
Product Updates
魔视智能泊车系统亮相奇瑞大会
4月24-26日,魔视智能在奇瑞国际生态大会上展示量产级「全场景泊车系统」。该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垂直、侧方、斜列等全场景自动泊车,支持车外手机一键操控,复杂场景成功率超99%。目前已在奇瑞瑞虎、风云等多款车型落地,并完成欧盟R79认证。
魔视智能表示,未来将与奇瑞深化合作,推进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全球化应用。
航盛发布单芯片舱驾融合方案
4月24日,航盛电子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墨子2.0平台,以单芯片集成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功能,算力利用率提升60%,成本降低35%,获ASIL-D认证并已定点量产。同步推出第四代智能座舱、全景HUD及中央域控制器,形成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该技术突破将加速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演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航盛宣布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增至营收15%,持续推动智能化发展。
滴滴广汽L4级自动驾驶车将量产
2025上海x展上,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发布L4级Robotaxi量产车型,计划2025年底交付,2026年在广州、北京示范运营。新车搭载33个传感器,包括全固态激光雷达和红外相机,支持360°全场景感知。采用滴滴自研“虎鲸”计算平台,算力超2000TOPS,成本降低74%。基于广汽埃安纯电平台开发,满足中欧双五星安全标准,具备多重冗余设计。双方合作推动L4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Factorial固态电池获车企验证
近日,Factorial Energy宣布其77Ah固态电池通过Stellantis验证,能量密度达375Wh/kg,18分钟可充15%-90%,支持-30℃至45℃工作。该技术突破锂枝晶等难题,计划2026年装车测试。
Stellantis早前投资7500万美元,双方将优化电池包设计,目标减重30%。Factorial采用兼容现有产线的工艺,量产成本有望低于80美元/kWh。此次进展标志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或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800公里。
英国车企采用毫米级数字道路模型
近日,英国仿真公司rFpro开发出沃里克郡哈伯里村17.5公里高精度数字道路模型,精度达1毫米,含230栋建筑、2000多个道路设施。
该模型被某英国车企用于自动驾驶、底盘调校及车灯测试,可缩短40%研发周期。其通过激光雷达扫描真实路况,复现坑洼、减速带等细节,支持7×24小时虚拟测试,降低90%实车成本。
韩国突破锌电池技术 寿命提3倍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团队宣布,成功研发出新型氧化铜纳米电极,使水系锌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容量保持率91.2%),较传统电池提升3倍。该技术通过三维纳米结构抑制锌枝晶生长,兼具安全(水基电解液不燃)和成本优势(较锂电池成本降40%)。目前研究团队已与LG新能源合作,计划2025年启动中试,目标2030年实现车用。作为锂电替代方案,锌电池凭借资源丰富(铜、锌储量充足)和宽温域特性,或为入门电动车及储能系统开辟新赛道。
宾大低温技术攻克固态电池量产难题
近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发的"冷烧结"技术破解固态电池制造难题。该工艺将电解质加工温度从1000℃降至200℃,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5%,生产成本降低40%。固态电池因消除液态电解质易燃风险,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支持15分钟快充。
团队正与三家车企洽谈技术授权,试验线预计2025年投产。负责人孙鸿涛教授表示,该突破使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提速5年,或将成为电动汽车普及关键转折点。
TI发布首款舱行泊一体芯片方案
近日,德州仪器(TI)联合海康汽车、斑马智行推出行业首款基于TDA4VH芯片的单芯片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座舱、行车辅助与自动泊车三域融合。
该方案支持12路摄像头及多雷达输入,算力达8TOPS,满足ASIL-D安全等级,较传统方案成本降25%,开发周期缩短30%。海康汽车提供全栈感知技术,斑马智行负责智能交互,已获两家车企定点,2025年Q2量产。
企业动态
Corporate Updates
大陆集团任命新CFO加速转型
4月25日,德国大陆集团宣布,55岁高管Roland Welzbacher将于2025年8月加入董事会,并于10月接替Olaf Schick担任首席财务官。Schick因提前终止合同,将于汽车部门分拆后(2025年9月30日)加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此举因美国加征关税、欧洲通胀及科技企业竞争加剧,大陆加速重组,计划剥离康迪泰克部门后专注轮胎业务。Welzbacher拥有22年集团经验,曾主导轮胎部门财务战略,并任Semperit Reifen GmbH CEO,其并购专长将助力转型。2023年轮胎业务营收68亿欧元,占集团总营收30%,成为战略核心。
遂宁60亿锂电池项目开工
近日,四川遂宁安居区与安徽相源新能源签约60亿元锂电池项目,实现"签约即开工"。项目将生产18650、32140等圆柱电池,用于电动车、3C电子等领域,预计年产值50亿元,带动就业800人。
该工程填补了安居区锂电池制造空白,与当地汽车装备、电动三轮车产业形成协同,助推成渝锂电生态圈建设。政府通过"标准地+承诺制"提速审批,从洽谈到落地仅58天。
THE EN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