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关税转嫁消费者!亚马逊近1000种商品涨价,白宫怒斥

小菲有点烦 3天前 阅读数 3 #推荐

从4月初关税出现之后,美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在4月29日,美国消费平台亚马逊公布了这样的消息,要将近1000种商品涨价,并且标注上关税的价格,在消息公布的当天,特朗普团队“炸锅”,白宫怒斥,这样的行为是敌对政治行为。

不过,因为关税而涨价的商品,最后还是被无辜的消费者买单,亚马逊也表示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亚马逊的“骚操作”

4月29日,媒体报道,亚马逊要开始标注关税成本,这件事情没公布多久,就受到了特朗普团队的抨击,甚至就连白宫秘书长莱维特也亲自下场,表示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敌对的政治行为”。

亚马逊这次的操作堪称精准踩雷,在商品页面标注关税比例,看似是透明化消费,实则把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白宫的反应堪称应激,莱维特公开指责亚马逊搞政治对抗,并反问称拜登时期通胀高企,怎么不标注?

亚马逊的回应倒是淡定,坚称主站从未考虑过标注进口费用,但市场显然不信这套说辞。第三方卖家成了最惨的“夹心饼干”称关税导致进货成本翻倍,不涨价亏本,涨价又怕消费者跑路。

一位销售自行车和滑板的卖家直言,自己被迫放弃参与亚马逊年度促销活动,价格高到自己都看不下去。

有趣的是,亚马逊CEO贾西一边安抚消费者“会尽力维持低价”,一边暗戳戳地暗示称卖家可能得转嫁成本,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最后只会是消费者买单。

有分析师认为,亚马逊此举实则是甩锅战术。2025年初,其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12%,主因正是物流和关税成本飙升。

通过标注关税,既能转移公众对利润缩水的关注,又能将矛盾引向政府政策。不过,这招风险不小,白宫的反击直接导致其市值蒸发近百亿美元。

对比其他电商平台,沃尔玛和塔吉特则选择“闷声发财”。它们通过提前囤货、调整供应链,暂时压住了价格波动。但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策略最多撑半年,库存清空后,涨价只会更猛。

面对关税压力,亚马逊并非毫无动作。早在2024年,公司就开始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试图将部分商品采购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家。

不过,新供应链的磨合问题频发,越南工厂交货延迟、印度产品质量不稳定,最终导致成本不降反升。更尴尬的是,亚马逊引以为傲的“Prime会员次日达”服务也因关税问题缩水,部分商品因清关延误,配送时间延长至一周以上,会员投诉量激增30%。

30%的涨价潮

“30%”这个数字,成了2025年春天美国消费者最扎心的关键词。从T恤到玩具,从办公用品到电子产品,亚马逊平台上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集体坐上了火箭。一家价格分析公司直言称除了关税,找不到其他涨价理由。

服装行业成了重灾区,美国98%的服装依赖进口,耶鲁大学预测,未来一年服装价格可能暴涨65%,鞋类价格甚至可能飙升87%。原本5美元一件的平价T恤,转眼变成轻奢单品。

儿童玩具更惨,加州一家玩具公司老板哀叹称要么涨价30%,要么卖秃头娃娃,因为连玩偶头发的原材料都依赖中国。

更离谱的是夏威夷一家甜品公司的遭遇,进口包装盒的关税从7000美元飙到1.7万美元,老板汤姆·沃克只能边清库存边吐槽称,现在包装盒比饼干还贵!他尝试在美国本土找替代供应商,但报价比亚洲高50%,且交货周期长达三个月。

连看似无关痛痒的小商品也未能幸免,一款中国制造的iPhone手机壳,售价从9.9美元涨到14.5美元,评论区哀嚎一片,卖家无奈解释称关税占成本40%,一单只赚0.5美元。

根据数据公司SmartScout统计,亚马逊平台上已有超过930种商品被列入关税敏感清单,涵盖家居、玩具、电子产品等品类。

其中,一款中国产的蓝牙耳机价格从49美元涨至67美元,卖家直言称关税吃掉了我所有利润,不涨价只能关门。消费者则陷入两难,咬牙买高价货,或转向质量堪忧的廉价替代品,关税的影响也不止如此,部分卖家选择退出亚马逊电商购物节。

供应链冻结

关税大棒挥下,最先扛不住的不是亚马逊这样的巨头,而是中小卖家。跨境电商从业者迈理倪用冻结形容当前局面称没人敢下单,没人敢出货,整个链条卡在港口动弹不得。

一位进口商算了笔账称采购10万美元的货,得先垫15万美元的关税,还不确定能不能回本。结果就是,大批卖家选择躺平。

不缴税、不提货、不促销,亚马逊年度大促Prime Day首次遭遇冷场,第三方卖家要么缩水参与规模,要么直接退出。咨询顾问乔恩·埃尔德透露,客户全在砍预算,他们根本没得选。

美国政府期待的“制造业回流”更像是一厢情愿,玩具商杰伊·福尔曼直言称供应链在中国扎根几十年,不是说搬就能搬。试图在美国找替代供应商?成本直接翻倍,效率还低得感人。

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堆积量创下历史新高,但其中30%的货物因卖家拒缴关税而无人认领。经济学家警告,若关税政策持续,美国通胀率可能突破10%,引发新一轮加息潮。

届时,不仅消费者还贷压力骤增,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也将飙升。更糟的是,部分行业可能出现“永久性涨价”,即便未来关税取消,习惯了高利润的企业也很难降价。

要打破僵局,或许需要政府与企业各退一步,白宫考虑分阶段降低关税,企业则通过技术升级或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但双方目前仍在“隔空对骂”,短期内妥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涨价风暴,本政府加税,企业接盘,消费者买单。白宫和亚马逊的互撕看似热闹,但真正受伤的还是普通人和中小商家,前者的购物车越来越轻,后者的账本越来越红。

特朗普政府或许以为关税能逼制造业“回家”,但现实是,全球化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政策计算的范畴。当T恤变成轻奢、玩具变成收藏品、包装盒比内容物还贵时,所谓的“贸易战胜利”更像是一地鸡毛。

唯一确定的是,只要关税大棒还在挥舞,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停不下来。而鼓声渐急时,下一个接不住花的会是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菲有点烦

小菲有点烦

探秘圈中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