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经典例子告诉你,家长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养冷漠的

兰妈谈育儿 1周前 (05-04) 阅读数 43 #育儿

文/兰妈谈育儿

刷到一个视频:

有个妈妈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后陪儿子看电视,起身的时候突然晕倒了

旁边的儿子看到后,先是喊了几声“爷”,没有得到回应后,又继续坐到沙发上看电视

而短短十几秒时间,评论区却直接炸了:

•有人说,这儿子太冷漠了

•有人说,现实中最被溺爱的那个,才是最冷漠的

•也有人说,如果我是妈妈,估计会直接放弃培养了,感觉老了也指望不上,还不如自己多存些钱,将来才好养老

当然了,还有网友说,孩子冷漠,也可能是家长教育上的问题,自己以前炒菜的时候被油烫到了,我女儿也很淡定,我问她为什么不关心我,女儿居然告诉我说:“妈妈,你要勇敢一些,这不是你经常对我说的话吗”

是呀,遇到事没有被顾及感受的孩子,又如何懂得去顾及别人的感受呢

冷漠也并非是天生就有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后天环境和心态所决定的

特别是以下七个经典例子,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被养冷漠的:

01

孩子洗澡嫌水太烫

你说:“别捣乱!哪里烫了”

孩子身上的问题,从来不是光靠吼就能解决的,越是有主见的孩子,他们面对大人的强势时越反抗得厉害

这一点,一定要早点领悟才能避免更多伤害

以前,兰妈北漂一段时间的时候,隔壁邻居家有一个女娃娃,每次到了洗头洗澡都会发出杀猪般的反抗声

有一个周末,早上还没有睡醒,就听到一阵“好烫,好烫”的哭喊声

我紧张地敲响房门,邻居开门后,手上还沾着洗发水的泡沫,看到我后,还惊喜地把我拉进屋帮她女儿洗头发

听到女儿持续喊“好烫”,我把水淋在手心试了试,感觉不烫呀

邻居也在旁边呵斥:“别捣乱!哪里烫了,我明明提前试好水温了”

可听到孩子持续喊好烫后,我把整个手臂放在花洒下淋浴,瞬间就感受到温度的直接上升

等到再次调低了水温,孩子才算是真正安静下来

那一刻,邻居的想法是:“我明明试了温度,水温也是刚刚好的,现在如果把温度调低,那孩子会不会就洗感冒了”

听出了她的忧虑,我让她把整个手臂放在花洒下,然后又把整个手臂放在接满水的盆里泡着,直到一次次不同体验下才验证了一个真相:水温确实有点高

是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同样的水温在不同环境下,也照样有不同的水温感体验偏差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重视孩子的每一句话、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决定:

•特别是孩子洗头洗澡这件事,本没有那么复杂,孩子说温度低了、高了,那就调慢一点,直到孩子说出“正合适”的那个满意温度

•孩子害怕洗头会眼睛进水也是一样,借助一些工具和技巧,达到保护好眼睛这层体验感,洗头难、难洗头的问题自然就得到解决了

02

孩子遇事一直哭

你说:“哭什么哭,勇敢点”

喜欢哭的孩子真的就懦弱、长大后也很难有出息吗?这句话兰妈并不认可

看到过这样揪心的一幕:

有一个男孩,在大街上被他母亲批评,眼眶里很快就看到闪烁的泪花

可妈妈却在旁边严厉地对他说:“不准哭,憋回去”

男孩呢,先是酝酿一下情绪后,为了不让眼眶里的眼泪流出来,就拼了命地睁大眼睛,可眼泪还是不受控制地顺着脸颊往下流

大概是眼泪没有憋回去,男孩担心妈妈会继续批评,他就仰头看向天空,假装没有在哭,也营造了一种眼泪已经“憋”回去了的假象

特别是听到妈妈发出“不许哭,3、2、1”的倒计时指令后,男孩更是吓得马上挤出一个笑容

看到那一幕,或许有家长觉得这是降服孩子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可这种并非是真实感情的一昧假象,真的是健康的吗

不久前,就有一位家长分享了他儿子的一段情绪变化:

那一次,相比于平时的写作业效率,那可是有着明显的拖拉磨蹭

特别是有了平时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把所有作业都完成的麻利做比较后,妈妈直接看不下去了,开始尝试开导孩子:“哪些题不会,妈妈教你吧”

没想到,儿子听完后情绪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拿起桌上的书本就往地上扔,嘴里还说着“我不要学习”的反抗话

...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欠收拾了

可例子中的妈妈却偏偏不一样,面对儿子的反常,她选择一把抱住孩子,然后又对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傻儿子,你不是不想学习了,而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你现在遇到的挫败感,不要怕,天塌了还有爸爸妈妈给你顶着呢”

儿子听完后情绪才慢慢得到平静,然后问妈妈:“那我该怎么做呢”

看吧,这就是缺乏技巧的鲁莽、和会教育的思想引导之分,有道理的话那么多,真正能让孩子听进去的,却并不多

我们家长要做的,也是尽量少说话、多做事,一个表达爱意和关心的拥抱,就比千言万语的大道理连篇更让孩子敞开心扉

03

孩子考试考了99分

你说:“为什么没考100分”

真正优秀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步步被鼓励出来的,一句“再努力一点点”的影响力,也永远胜出“你怎么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这句话

有一对母女,从初中开始,她们的关系就相处得一塌糊涂

妈妈觉得女儿太叛逆,性子就那样,没办法改变了

女儿觉得妈妈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恨不得长个翅膀能有多远飞多远,那样就可以早点远离那个让人压抑的家了

而多年之后,当母女俩再次爆发激烈的争吵时,女儿却发出一针见血的质问声

她说:

“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和你讲话吗?因为你和我讲话的方式不是批评、就是打击,我第一次考99分的时候,高兴地把试卷拿回家给你看,你却质问我为什么不考个100分,我努力考了100分,你又责怪我太骄傲,考一次100分没什么大不了,次次考100分才是真正的厉害”

“那一刻,你知道我是什么心情吗?次次考100分,大神吗?你也太高看我了”

看吧,看似不理解的叛逆、反抗、还有冷漠,实际上也是一种无话可讲的距离感

当孩子知道所讲的话,并不能得到有情绪价值的回应时,自我防护系统自然就会自动屏蔽那些影响自己心情的人和事了

04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

你说:“真没出息,不知道打回去吗”

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在外面被欺负的孩子,曾经在家里都被自己父母欺负过”

这句话听上去可能多少有些得罪人,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态度确实是要比孩子所经历的事件本身更重要

公司来了一个实习生,叫小艾,毕业于名牌大学

明明学历那么优秀,又是正处充满朝气的青春年纪里,她的脸上却写满了自卑、还有对未来的忐忑不安

一次聊天偶然说到这个话题时,她却和我吐露一番:

“我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遇到事情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小时候被人欺负了,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回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非要欺负你,肯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好,导致别人看你不顺眼了”

“于是,作为受害者的我,就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那些同学看到我被欺负了也不吭声,就觉得我是个好捏的软柿子,后来连班上坐在最后排比较胆小的那个女生,都敢随便使唤我做这个、做那个了”

看得出,那些经常生活在小心翼翼、反省和自责中的孩子,越长大就会离幸福感越远

而对于小朋友们的成长来说,每一次被人欺负、或者欺负别人,都是一场有关社交成长的大事儿: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遇到社交矛盾的时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被欺负者:“你为什么会被欺负”,欺负别人者:“你为什么要欺负别人”,等孩子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他们身上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05

孩子闹着要买某个东西

你说:“别闹,能不能懂事点”

面对看到东西就想买的孩子,家长到底是拒绝、还是满足呢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相信大家都是有需求就买,瞎闹瞎买就直接拒绝,可拒绝之后,面对孩子身上的反抗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次逛商场的时候,一个7、8岁左右的小男孩先是陪着妈妈一起逛街试衣服,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妈妈发现后着急地四处寻找,最终在隔壁玩具店发现了男孩的身影,他当时正盯着一款新到货的奥特曼玩具出神

看到妈妈找到他后,第一句话也是:“妈妈,你给我买这个玩具”

妈妈回答说:“家里的玩具太多,都已经没地方可以摆了,不买”

眼看被拒绝了,男孩就用起了老一套,往地上一躺,然后就开始耍赖说:“你不给我买,我就不起来了”

妈妈见故技重施,直接忽略,然后就开始质问儿子:“每次都是这招,烦不烦?你能不能别闹了?能不能懂事一点?”

一番话下来,我明显看到孩子的情绪更加暴躁了,为了可以占为已有,甚至直接扯掉了玩具的吊牌,目的就是逼妈妈买下玩具

...

事情到了那里,其实和孩子辩论再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孩子之前没有听的道理,到了后面依然不会听,继续没有效率的争论,也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清现实、接受事实

也告诉孩子:“既然吊牌已经被你摘了,那玩具肯定是要买的,但这个钱必须是由你自己出”

如果孩子说他没钱,那接下来就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了:

1、留在店里打工卖货,直到卖出去能抵那个玩具的工资

2、妈妈先给你垫上钱,但你需要写个欠条,在什么时间内要归还这份钱”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冲动需要承担的后果,行动说服力也永远比所谓的大道理更有影响力

06

孩子什么都不给家里说

你说:“性格真拧巴,没人愿意理你”

真正好的教育就是榜样,你给孩子展现的是一个怎样能量,那孩子也会正在慢慢朝这种能量慢慢靠拢

如果家长在家里提供的是不断释放的负面能量,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慢慢变得性格暴躁、遇事极端负面

有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下的女孩,爸爸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抛弃她和妈妈后,所有的家庭重担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

大概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太苦了,作为过来人,妈妈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好好培养出来,有了学历和才艺傍身,将来的日子才不会过得那么辛苦

于是,一生要强的妈妈,每天除了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用心栽培女儿上

舍不得买一双袜子、换一身像样的衣服,却舍得给女儿报名昂贵的书法、舞蹈、还有画画课程

本以为,有了前期的高质量投资,女儿后期就能成为期待那样的多才多艺,可学得多始终不如学得精

本身学习压力就比较大,课外学习安排再多了,每天真正休息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

有一次,就因为背不会乘法口诀表,妈妈一怒之下竟然在校门口把她暴打一顿

也就是那一顿,女儿很久没有给她说话了

妈妈以为是女儿记恨挨打那件事,也经常责怪女儿“性格真拧巴,什么事情都不给家里说,也没人愿意理会你这样的性格”

可事实上,却是孩子自己过不去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

她觉得自己学习差,愧对妈妈的付出,自卑地不敢抬头说话,也内疚地不敢看妈妈一眼...

看得出,每一个性格拧巴的孩子背后,都可能承受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内心伤害

或许情绪上头的那一瞬间,把孩子打一顿确实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打压和训斥只会加深孩子的内心不安、还有恐惧

唯有多一点理解包容、还有倾听,才能和孩子度过那段最糟糕、又不能理解的亲子关系

07

长大后跟家里联系太少

你说:“真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网上有一个热度比较高的话题:“你有多久没和家里联系过?又有多久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菜了?”

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一个网友说:“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没有回过家了,刚开始的时候还给家里打打电话,可后来听到的却是无尽责备、还有白眼狼的谩骂声后,我连拨通电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讲真的,这种感觉,兰妈是能切身体会到的

关注兰妈比较久,在以前看过的文章里大概都了解过,兰妈也有一个说话扫兴、还爱打击人的父亲

在父亲的过度强势、干涉、还有不断打压下,兰妈每年和他之间的联系,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清

无意间,父亲主动联系有事的那几次,我还能紧张地不敢按下接听键

我以为,和父亲之间的感情也会就这么一直冷漠下去,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直到有一次,因为教育孩子、和家庭矛盾积攒得太多,我情绪崩溃地跑到闺蜜那里消化

那段时间,我还特意把手机关机,屏蔽外界的一切声音,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不再受影响

可等到第二天打开手机,我竟然意外地发现一直无事不联系我的老爸,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也发了好几个短信

等到心情酝酿好了之后再回家,父亲见我的第一面就是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紧接着,他还告诉我:“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们说,不要憋在心里”

再看着印象中一直很严厉的父亲,简直让我不敢相信,很难想象在他的嘴里能说出那么温柔的话

或许,父爱、母爱一直都在,只不过是以爸爸妈妈所认为的爱那样出现,有些能被孩子理解,有些不能被理解

那么,想要和孩子之间一直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实际上也是在于做一个先理解孩子、然后再被孩子理解的父母: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孩子目前优不优秀,对孩子真情告白的“我想你”、“我需要你”话要说,对孩子理解包容的“我相信你,我能理解你”话要说,对孩子赞美“你真棒,你是我的骄傲”话更要说…

•最后,再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养育孩子之路,不止是吵得鸡飞狗跳的场景,更多的是你爱孩子、孩子爱你,还有携手同行的美好瞬间

那么,关于家长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养冷漠的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