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为活命,在门上刻下三个字,司马昭看到后,便饶了对方一命,这是为何呢?

边白说文史 3周前 (03-12) 阅读数 0 #历史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对他并不放心,刘禅为了活命,便在门上刻下了三个字:中山寨。司马昭看到后,便饶了对方一命,这是为何呢?

刘禅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作为亡国之君,确实他要承受的比较多,但刘禅本人也并非没有能力,只是能力不出众而已。刘禅登基之后,对诸葛亮很是重用,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决定,刘禅都是支持的。而且刘禅还完全放权给了诸葛亮,这是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他明白自己的能力不行,蜀汉仰仗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他也谨记诸葛亮的话,重用蒋琬等人。只是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刘禅想要力挽狂澜确实也不太可能。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对他并不放心,毕竟刘禅是做过皇帝的,有哪个皇帝甘愿沦为人臣,他对皇权真的没有渴望吗?虽然在宴会上,刘禅曾造就了乐不思蜀的成语,但这不一定出自他的真心。司马昭对他的杀心未灭,刘禅为了活命,便在门上刻下了三个字:中山寨。

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而中山靖王极其好色,光孩子就有一百多个,刘禅想表明自己想做中山靖王一样的人,只贪图享乐,没有夺权之心。这才让司马昭对他放下心来,留了他一命。

271年刘禅去世,司马炎按照王侯的配置安葬了刘禅。由此来看,司马炎对刘禅不薄,生前供其吃喝,死后还给他厚葬。

虽然刘禅的所作所为被后人诟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刘禅是三国时期继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了41年。

刘禅如果生在盛世,应该会是个安生的守成之君,有小过却无大错那种。不过,可能正是因为他的随遇而安的性格,才让他保住了一条命。

刘禅在历史上常被贴上“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若但抛开成王败寇的偏见,从不同角度审视,会发现他并非无能之辈,懂得任用贤能,如蒋琬、费祎等,奈何无力回天,蜀汉实力最弱。

从个人选择考量,刘禅最终选择投降,实为无奈之举。若继续抵抗,蜀汉百姓将遭受更大苦难。他选择投降,既保全了自身,又避免了生灵涂炭。

或许他并非明君,但他也绝非昏君,而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求生的守成之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边白说文史

边白说文史

世间有情也有爱,说文化,看历史,观百态,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