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偷偷在宰相衣服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下命:打开国库

风吹草语吖 4天前 阅读数 12 #历史

辽兴宗那会儿,辽朝可强盛了,经济也是蒸蒸日上,辽兴宗本人也是位挺厉害的皇上。在他的朝廷里头,有个叫张俭的大臣,当的是宰相,这人特别忠心,脑子也好使。

张俭这人,特别有才华,平时生活还特别节俭,辽兴宗特别看重他。

有一天,辽兴宗突然想了个法子,想瞧瞧张俭是不是个清廉的人。所以,在一次上完朝后,他就把张俭叫了过来,跟他聊起了工资的事儿。

张俭实话实说,把自己的收入和花销都讲了个明白。聊着聊着,辽兴宗突然来了一出张俭压根没想到的戏码——他瞅准张俭没留神的功夫,悄悄在张俭衣服上烫了个窟窿。

辽兴宗其实是在背后试探他到底贪不贪财。

后来的一次朝廷会议上,辽兴宗特地留意了张俭的衣服,结果看到他还是穿着那件有破洞的衣服。辽兴宗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张俭这种清廉又节省的作风,真是让他太满意了。

辽兴宗大大夸奖张俭:“你这人真不错,从不被金银财宝迷了心窍,一直清清白白,简直就是我们朝廷的榜样。”

张俭说:“皇上,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君王得靠后站站。我就想使出老劲儿,给咱国家和老百姓做点实事。”辽兴宗听了心里头那个美呀,他知道有了张俭这样的忠臣帮忙,国家肯定能稳稳当当的,长久太平。

辽兴宗看张俭为人清廉,就决定好好奖励他。他直接从国库里拿了一笔钱,说是要用来给老百姓改善生活。而且,他还大张旗鼓地夸奖张俭,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廉洁,以此作为对他的表彰。

【天赐贤才】

张俭,大伙儿都叫他仲宝,家在宛平,挺普通的。这小子打小就机灵,聪明劲儿藏都藏不住。在辽国这个啥民族都有的地方,张俭的成长故事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他不仅沿袭了汉族的文化老底子,还受到了契丹族文化的熏陶,这让他的思维和学识都变得更加宽广。

公元996年那会儿,张俭凭借超群的表现一举考中了进士,这事儿在当时可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广博学识,不光让同事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连辽圣宗都对他刮目相看。

辽圣宗是辽朝挺有远见的一位皇帝,他特别看重有能力的人,特别是那些汉族的学问家和当官的。

辽圣宗到云州巡查那会儿,当地官员挺机灵,把张俭当成个“大宝贝”献给皇上,这种做法在当时可不多见。

辽圣宗对张俭特别上心,尤其是当听到张俭这名字时,他突然回想起前几天晚上做的那个梦。

那个梦里,他看到有四个人围在他身边伺候,他给每个人都分了两口吃的,这事儿说来也巧,跟张俭名字里的“俭”字挺搭。辽圣宗一看,觉得这是个好兆头,认定张俭肯定是上天派来的能人。

跟张俭当面聊过后,辽圣宗觉得他真是个人才,学问大还特谦虚有礼貌。张俭说话有水平,给出的治国建议既实在又看得深。辽圣宗特别欣赏张俭,当下就决定要好好提拔他。

张俭的官路从那以后特别顺畅。他从一个小地方官做起,一路升到朝廷里的大官,一直都对国家忠心耿耿,心里也始终装着老百姓。

他治理地方有方,成绩斐然,而且对朝廷事务也很有一套。他积极主张变革,大力推行节俭之风,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辽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

到了1206年那会儿,张俭被提拔为南院枢密使,还兼任了左丞相和政事令这些大官。坐上了这么高的位子,张俭那是把自己的本事和智慧都使出来了。

他帮忙搞国家大政方针,使劲推法律和教育的变动,想让辽国更加昌盛安稳。而且,张俭还管着修国家的历史,给以后的人们留下了好多珍贵的历史记载。

【烧衣验证】

到了那阵子不太平的时候,朝廷里头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好多股力量都憋着劲儿想抢皇位呢。这里面,最闹腾的要数辽圣宗他老妈萧皇后了。

她想通过支持别的皇子来掌控国家大权,但辽兴宗年纪虽小,却特别聪明勇敢,把所有威胁都一一解决了,稳稳当当坐上了皇位。

那时候,张俭是辽兴宗的师父兼指引者,他俩关系挺不一般。张俭不光给辽兴宗传道授业,还特别看重他的品德,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这些细节上,要求可严了。

每当辽兴宗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时,张俭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他,告诫他要心疼老百姓的辛苦付出。

皇上,国家的每一块钱,都是老百姓用汗水换来的。咱们这些管国家的,得更给百姓们树个榜样。”张俭老是对年轻的皇上这么认真地说道。

虽然辽兴宗对张俭相当敬重,但他心里老有点怕和不明白。张俭都那么有钱有势了,怎么还过得那么朴素?这事儿辽兴宗一直想不通,甚至还有点怀疑。

辽圣宗快不行的时候,反复跟辽兴宗说,得好好用张俭这个人,一个劲儿夸他忠心耿耿,本事也大。辽兴宗心里明白老爹的苦心,可心里那点疙瘩,还是不容易完全解开。

张先生,你一直以来教给我的东西,我都记在心里了。但不知道为啥,我老觉得你好像有啥事瞒着我。”辽兴宗有次就直接跟张俭说了自己的这个不解。

张俭淡定地说:“皇上,我过得简单,是因为我明白,当官的得自己做好榜样,不能贪恋荣华富贵。这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咱、敬咱。只有这样,咱才能更好地给国家和百姓办事。”

辽兴宗听完,愣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开口说:“张先生,我懂了。您过的这种日子,不光是对自己有标准,也是给我,给整个皇宫里的人提了个醒。”

日子一天天过去,辽兴宗慢慢懂得了张俭的一片苦心。他开始效仿张俭的勤俭生活方式,立志要做个好皇帝。有了张俭的帮忙,辽兴宗一点点变得英明起来,辽国也进入了一个安稳又昌盛的年代。

【君臣同心】

辽国和宋朝之间,关系向来都挺僵。有那么一回,边境那边的小冲突越闹越大,宋朝写来的信里,话说得那叫一个冲,直接把辽兴宗给惹毛了。

他打算亲自带兵攻打宋国,展现辽国的强硬和实力。这个打算在朝廷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进谏,都想拦住皇帝,但辽兴宗主意已定,谁劝都不听。

辽兴宗随后就到了张俭家,想听听他的看法。

张俭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他跟辽兴宗讲:“皇上,您瞧瞧,大辽和大宋这些年虽然有点小磕小碰,但总体上还是相安无事的。要是咱们突然打起仗来,那人力物力可就得哗哗地往外流,老百姓也得跟着遭殃。所以说,眼下咱得先把家里的事情理顺了,把国力提上去,不能动不动就想着打仗。”

辽兴宗听完张俭的话后,好久没吭声,他心里明白张俭说得在理。琢磨了好一阵子,辽兴宗拍板了,要派人去宋国走一趟,用和和气气的方式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一来,就能不跟宋国直接动刀动枪了。张俭说的这些话,不光看出了他政治上的老练,还让人感受到他挺关心老百姓的日子。

往后的日子里,张俭好多次都用不动干戈的办法,把辽宋两边儿的矛盾给摆平了。他脑子灵光,看得远,这让辽兴宗特别信赖他。张俭为国家出的力,让他在辽兴宗眼里头,越来越有分量了。

张俭一辈子都在拼尽全力做事,从来没想过要啥回报。他的忠心和好品质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哪怕他91岁走了,大家还记得他的付出和好德行。辽兴宗得知张俭去世,心里特别难过,他亲自操办了后事,用最尊重的方式送走了这位忠诚的大臣。

张俭走了七十年之后,辽国也迎来了它的末日。不过,张俭和辽兴宗之间的那些事儿,却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一直讲到现在。

1969年,张俭的坟墓在北京被挖了出来,墓碑上写满了他的故事。上面讲了他对辽国做的好事,还有他和两位皇帝之间铁打的交情,这又一次让大家看到了他在历史上有多重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