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MPV市场遇冷,商用车基因难破局,家用需求成转型关键
同样是MPV,为啥香港街头“大家7”风生水起,内地老百姓却躲着走?
这上汽大通,到底是水土不服,还是压根就没对上咱老百姓的胃口?
说起上汽大通,那可是商用车界响当当的人物,但一转战家用MPV市场,就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意思了。
2024年,眼瞅着都快过完了,销量愣是连跌8个月,9款MPV车型,愣是没一款月销破千的。
这数据一摆出来,脸上挂不住啊!
你说,这到底是咋回事?
咱老百姓买车,图个啥?
不就是图个实用、舒服、有面儿吗?
可上汽大通呢?
先不说那外观设计是不是符合大众审美,就那品牌认知,就够让人心里犯嘀咕的。
随便拉个路人问问,70%的人都觉得上汽大通是“拉货的”、“低端的”。
这印象一旦形成,想扭转可就难了。
难怪有经销商吐槽,客户来看车,第一句话就是:“这车能拉多少货?”得,直接把MPV当货车看了。
这事儿,还真不能怪老百姓。
上汽大通的商用车基因太强大了。
想当年,五菱宏光靠着“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硬生生把“面包车”的帽子给摘了。
可上汽大通呢?
成都车展上,精心布置的露营场景营销,愣是变成了“柴油油耗”吐槽大会。
这不就尴尬了吗?
上汽大通也想转型,也想“商乘并举”,但结果呢?
“两边不举”!
为啥?
战略上出了问题。
又是轻客,又是皮卡,又是MPV,又是SUV,摊子铺得太大,资源都被分散了。
混动技术,愣是比比亚迪晚了4年才推出。
更离谱的是,大家9混动版,起售价27万,比竞品贵了5万,可技术上又没啥优势。
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吗?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上汽大通还搞了个直营体系。
结果呢?
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甚至还被爆出有利益输送的嫌疑。
这水,可就深了。
话说回来,产品本身也有问题。
智能化配置,那叫一个落后。
顶配的大家9,才配个L2辅助驾驶,车机系统还不支持OTA升级。
这年头,谁还买没智能化的车啊?
动力方面,领地SUV,主打柴油发动机,定价26万。
大哥,现在都啥年代了?
25万级别的市场,那是插混的天下啊!
上汽大通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你看,人家“大家9”在香港MPV市场,硬是把埃尔法给干掉了。
这说明啥?
说明产品本身还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打破“货车”的刻板印象。
现在,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亲自挂帅,五菱系的王伟森也空降营销一线。
这架势,是要来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改革啊!
能不能成功,还真不好说。
汽车行业现在是“拼家底”的时代,留给上汽大通试错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说起这个,我还想起2023年10月,上汽大通MAXUS与沙特经销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想靠出口业务来弥补国内市场的损失。
这招,短期内或许能有点效果,但长期来看,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还有2022年1月上市的MIFA 9,定价那么高,智能化又不行,销量惨淡也是意料之中。
2021年上海车展,上汽大通MAXUS发布了“蜘蛛智联”架构,想提升智能化水平。
结果呢?
还是没能解决用户痛点。
看来,技术研发这块,还得加把劲啊!
另外,2020年疫情期间,上汽大通MAXUS紧急生产负压救护车,这事儿确实挺圈粉的,但对MPV销量的提升,好像也没啥直接帮助。
早在2018年,上汽大通就推出了D90,想进军SUV市场。
结果呢?
也是铩羽而归。
看来,上汽大通在乘用车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王伟森来了,能不能带来新的思路?
能不能借力上汽集团的星云纯电平台和零束智能驾驶技术?
能不能针对二孩家庭,开发出20万以内的高性价比插混MPV?
能不能通过亲子露营等体验式营销,重塑品牌形象?
这些,都是未知数。
上汽大通的转型之路,注定是一场艰苦的突围战。
它能不能从“拉货王”变成“顾家暖男”,就看它能不能真正理解中国家庭的需求了。
上汽大通,你可长点心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