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新规今起落地:身份证能领证 家长担心遇"渣人"咋办?
全国通办落地首日 基层登记处现三大变化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首日,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置了"全国通办"专用窗口。工作人员介绍,全天办理的37对新人中,有12对属于跨省户籍登记。来自河北邯郸的王先生与四川籍女友仅出示身份证就完成登记,全程耗时15分钟。系统升级后,工作人员通过民政部新建的全国婚姻信息平台,实时核验当事人婚姻状况。现场观察发现,登记表新增了"本人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有效"的签字栏,窗口张贴着伪造证件法律后果的警示海报。部分中老年市民在咨询台询问如何查询子女婚姻状况,工作人员提示可通过公安部"警民通"App进行亲属关系绑定查询。
信用惩戒体系构筑"防骗墙"根据条例新增条款,婚姻登记失信行为将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负责人透露,目前已建立包括重婚、虚假登记等7类婚姻失信行为清单。2023年试运行期间,全国系统拦截了243例重复登记预警,查处18起使用伪造证件案例。朝阳法院家事庭法官介绍,上月审结的李某重婚案中,被告人除承担刑事责任外,其信用记录已被标注"婚姻失信",将在信贷审批、政府采购等场景受限。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设置了3年信用修复期,当事人可通过公益服务申请信用修复。但法学界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婚姻失信与经济活动失信应区别对待。
全国婚姻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民政部信息中心工程师展示了新建的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库,该系统整合了公安户籍、法院离婚判决、涉外婚姻等12个数据源。在天津试点的压力测试中,系统对1950年以来的婚姻档案数字化率达92%,可追溯当事人三次婚姻变更记录。技术团队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每次登记生成独立时间戳。但现场演示也暴露出问题:某测试案例中,因少数民族姓名转译差异导致信息匹配失败。工作人员表示正在优化姓名模糊查询算法,计划年底前实现方言语音录入功能。数据库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普通登记员只能查询基本信息,重婚预警需副处级以上权限触发。
婚姻辅导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清单海淀区婚姻登记处的辅导室内,心理咨询师正在为准备登记的情侣进行MBTI性格测试。该服务采用"3+X"标准套餐,包含1小时婚前辅导、家庭关系评估和年度回访。政府招标文件显示,北京市级财政为每对新人预留87.6元辅导经费。西城区试点推出的"婚姻承诺书"服务,要求双方书面明确家务分工、生育规划等事项,该文本可作为离婚诉讼证据。但随机采访的23对新人中,19对表示不会主动使用辅导服务。某第三方服务机构财报显示,其承接的婚姻辅导服务实际使用率不足35%,存在"为签而签"的形式化问题。
结尾:新规实施引发的最大争议在于责任边界划分。支持方认为将婚姻真实性核查责任转移给当事人符合"放管服"改革方向,且技术手段已能有效防范风险。反对方指出,全国数据库尚未完全覆盖历史婚姻数据,边远地区联网核查存在盲区。更核心的争论在于:当技术手段出现漏洞导致婚姻无效时,行政机关是否应承担审查失职责任?某地方法院2022年判决显示,因系统未更新离婚信息导致的错误登记,登记机关被判承担70%赔偿责任。这种责任分配机制是否合理,将成为新规落地后的主要法律争议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