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谈商战系列之一: 《商战诸葛亮之三十五计》连载之十七
《商战诸葛亮之三十五计》
马金山 著
慧眼识寒微,默默辟蹊径;百折不移志,赫赫独超群。
——何培德《商战谋略》
管理是促使一个人成为“成功领袖”的精致艺术。它包括系统性的管理观念、原则、技巧及因时、因地、因人、因物而制宜的决策智慧。
——陈定国《企业有效经营与正大集团的管理方法》
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要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出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时候买进占便宜,有时候卖出占便宜。会做生意的人,就是要两面占它的便宜,涨到差不多,卖出;跌到差不多,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陈德中《胡雪岩商政谋略》
第二章 第十二节 左右开弓,复合贸易添异彩
1991年3月2日下午,李裕荣在办公室里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一位处长洽谈。一汽欠武钢钢材款几百万元,但无钱偿还。原因是一汽生产的奥迪等汽车销路不畅。而武钢此时想买奥迪。因现有的10多台上海牌轿车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早就该淘汰报废。一个无钱可还但有卖不出去的汽车,一个要其还钱但缺汽车。两厢情愿,一拍即合。于是,一汽给武钢12辆奥迪抹平了欠款。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李裕荣一算价格,每辆花二十九万元,比市场价便宜2万元。 窃喜之余,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利用我们有钢材的优势,利用和各个汽车制造厂的关系,做汽车生意?这样,既能利用钢材赚一笔钱,又能利用汽车再赚一笔钱。可谓左右开弓, 一炮两响,岂不美哉?
他认为这是可行的。武钢每年供应全国各地的汽车厂数十万吨钢材。汽车厂与武钢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钢材,汽车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汽车厂不想搞坏同武钢的关系。从汽车厂来说,生产出来的汽车本来就是为了卖的,卖给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批发商再将汽车零售给用户,从中赚一笔。但对汽车厂来说,卖谁都一样,都是一回事。武钢并没有要求降价出售。因此,汽车厂不仅毫发未损,反而因卖给武钢,使武钢能从市场赚一笔财富。因此,会进一步融洽两家的关系,加深双方的友谊。更重要的是,由武钢只供应钢材给汽车制造厂的单边贸易,发展成汽车制造厂亦向钢厂供应汽车的双边贸易,双方的经济关系将更为密切。如此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汽车厂何乐而不为?
植物的种子企盼春天,李裕荣头脑中的“贸易之芽”则在等待市场的春风。
机会终于来临。1992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火爆。某汽车厂某某牌号的卡车每辆的市场价比批发价高1.2万元。就是说,只要弄到某某牌号的汽车,每辆净赚1.2万元。
于是,李裕荣乘某汽车厂主管销售的领导来武钢之机,便提及此事说:“我们每年供应你们几十万吨钢材,你们造的车卖给谁都一样,能不能卖给我们一点?”
这位领导欣然应诺,说:“好,你要多少?”
李裕荣伸出一个指头说:“给我1万辆。”
这位领导说:“那不行,没那么多,给你×千辆。”
随后,李裕荣找到武钢经营开发公司经理曲洪全:“想不想做汽车生意?”
曲洪全说:“汽车这么紧张,哪里弄得到?”
李裕荣说:“这你别管,我反正有办法就是,给你×千辆汽车,怎么样?”
曲洪全说:“可我没有这么多钱,也没有经营汽车的营业执照。”
李裕荣说:“我有办法。我已找了某某省一家公司,他们有钱,有营业执照, 但搞不到汽车。你们两家联营联销。你给他汽车指标,他拿钱买了去卖,赚的钱两家对半分利,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么?”
曲洪全大喜过望:“好,赚了钱我请你客。咱们一言为定。”
结果,如此这般的操作,经营开发公司就赚了不大不小的一笔钞票。
曲洪全说到做到,要拉李裕荣去吃饭。李裕荣未允。说:“那是开玩笑的,何必当真?不过,您的心意我已领情了。”
公司总经理看到“不准无照经营汽车”的上级文件,怕李裕荣因“卖车”而犯错误,一天特地问起这件事。他原原本本报告了一番。总经理点头说:“这我就放心了,尽管办的是公事, 亦是不能犯错误的。看来你小子不会在汽车问题上犯错误。”
由此,在李裕荣心目中燃起了另一个念头──做生意,搞贸易单打一不行,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复合贸易”。
武钢和中国五金矿产公司是多年的至交。五矿在世界各地设经销处100多家,有敏锐的神经触角。武钢与五矿联手合作,利用经销处掌握的世界各地商品信息,到价格最便宜的地方买来矿石或钢坯,从中赚了一笔;然后将矿石或钢坯加工成材,再利用经销处掌握的信息,到价格最好的地方去卖,从中再赚一笔;最后两家分利。这种两头在外,进出双免税的形式,还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
1993年初,两家联手从巴西进口了数十万吨廉价的铁矿石,武钢将其加工成几万吨钢卷和20多万吨钢坯,通过五矿在新加坡所设的经销处高价出售。仅此一笔,武钢就分得十分可观的利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