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与字节共舞的良夜——安徽省暨合肥市首届AI春晚视听评议(增量版)

数字产业 5天前 阅读数 5 #科技

“安徽省暨合肥市首届AI春晚”创作者们称它为“爱晚”,十多个官方与自媒体平台联网播出后取得了全网好评,它是安徽用科技打头阵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全国AI数字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由衷表达、它是全国首个官方媒体的AIGC春晚。

腊月二十七的夜幕被"爱晚"二字点化成数字灯笼,23个节目如同23组基因序列,在赛博空间重组出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从《金蛇跃春》的神经网络编舞到《赛博山海经》的粒子水墨,从AI剪纸剪出巢湖波纹到量子交响震碎黄山雾凇,每个节目都是科技与民俗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女驸马袍袖甩出的轨迹里藏着卷积神经网络(CNN)十万次迭代的轨迹;庐剧的采样数据被拆解成粒子,又在生成对抗网络(GAN)里重组为立体的乡愁。作为一个经历者,笔者见证了“爱晚”从12月25日酝酿到1月26号最终播出的一个月,再回顾细品整个节目,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2024年12月25日飞阅工作室中的初次酝酿

2024年12月25日飞阅工作室中的初次酝酿

一、AIGC给传统广电传媒带来了新气象

曾几何时,电视台的演播厅如同文化圣殿,专业编导团队垄断着内容生产的权杖。然而在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到UGC(用户生成内容)的三十年河东河西中,传统广电的黄金档逐渐褪色,沦为年轻人手机屏里的背景音,专业团队耗费数月打造的节目往往在短视频平台的即时性内容前黯然失色。这场名为“爱晚”的安徽AI春晚,恰似一柄数字刻刀,在传媒业的青铜鼎上镌刻出新的铭文——从PGC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革命式跃迁,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于创作权力下放、文化基因重组的深刻叙事。

部分“爱晚”节目截图

部分“爱晚”节目截图

创作者们深知,在短时间内筹备的AI春晚或许无法媲美央视春晚的文化厚重与编排精巧,但他们另辟蹊径,以情绪传播为突破口,用热热闹闹的氛围与接地气的内容,触动了无数触网群众的心弦。这种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春晚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对当代观众心理的深刻洞察。开场的歌舞节目以生肖交接为引,灵蛇游走于徽州古书院、省博物馆、黄山之巅,将安徽的文化地标串联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地图。这种设计虽不及传统春晚的宏大叙事,却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而《我不是龙》则以绒线风格的生肖蛇为载体,通过平凡梦想的心绪欢唱,传递出“柴米油盐里藏着最真实幸福”的朴素哲理。各种可爱、可喜的生肖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普通人的视角诠释了生活的意义——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无独有偶,这个作品创作组合中的主创人员网名“小满裕盛”,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农民从节气名称中透出对“小幸福”的追求么。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让AI春晚在热闹之余多了一份温情与共鸣。

“爱晚”节目《我不是龙》截图

传统广电的内容生产长期依赖专业团队闭环运作,从选题策划到制作播出需经历冗长流程,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节奏。“爱晚”的成功,首先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晚会的创作壁垒,将天南海北的创作者汇聚一堂。大学生、舞美设计师、IT工程师、广告创意人——这些原本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外行”,在AIGC技术的赋能下,成为这场视听盛宴的共同缔造者。这种跨界协作模式,不仅让创作生态更加多元,也让传播受众们一起在讲述自己的春节。其次,一个月周期的完成本是不可想象的,AIGC技术的高效性解决了传统制作周期冗长的痛点,极大压缩了制作周期,同时保证了内容质量。这种效率革命,不仅为广电行业树立了新标杆,也为未来大型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可复制参考的工作路径。最后,网络平台与电视的联播模式,让“爱晚”的影响力突破了传统收视率的局限。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二次传播,节目形成了长尾效应——观众不仅是内容的接收者,更是创作的参与者。在去年12月省广电启动的“首届凌家滩AIGC文创大赛”也正是这种“吸纳”式的互动活动。“爱晚”的影响力持续发酵,最终实现了从“一台晚会”到“一场文化现象”的跃迁。这种传播模式的创新,为传统广电在数字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爱晚”揭示了科技文化旅游融合的新范式

《文明的曙光》《“六尺”新说》这两个节目让人想到文旅融合这个话题。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古已有之,在古代文人墨客便通过诗词歌赋将旅行与文化表达紧密结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赤壁赋》,不仅记录了壮丽山河,更赋予了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既是游记,也是文化符号,使庐山、赤壁等景点超越了地理意义。“一步复一步,出行千里幽”“镜中照千里,镜浪洞百神”,文旅融合早已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话题,更像是一种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诗歌将游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耸我残病骨,健如一仙人”,通过写山水对自己身心的影响,表达出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这样的融合水平在古代已经达到。只是,在信息爆炸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现有的“景点+解说”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现代旅游更强调沉浸式体验与情感连接,需要从攻略制定到游后回顾的全过程陪伴,游客不仅能漫游实景,还能通过AI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科技赋能的文旅体验,既延续了古代文人“以文载道”的传统,又通过现代技术实现了文化的创新传播。

“爱晚”《文明的曙光》节目截图

凌家滩文化在学界声位颇高,但在大众消费市场却不温不火,可能一方面存在当前开发不足,但也存在部分包装宣传不力的原因。在第一次观看由一群广告人与文化学者共创的《文明的曙光》后,我内心深处被激发出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再次深度“探寻”凌家滩文化的奥秘。开场悠扬的音乐缓缓流淌,伴随着古玉在空中漂浮的画面,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五千年前的时空。绿色的河滩上,一群身着白衣的小天使散落其间,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与探索。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古老文明的神秘与唯美,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其中,令人心生向往。这部AIMV的创意以安徽含山为背景,通过歌词细腻地描绘了凌家滩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凸显了其作为中华文明曙光起始之地的重要意义,展现凌家滩文化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见证。作品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的结合,生动展现了凌家滩文化如何从这片土地传播四方,影响了更广阔的地域与文化。这种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激发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探寻的欲望。很难想象这是一群“消费者”的作品,这也让人想到文旅融合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感体验。传统广电媒体的文旅宣传往往止步于风光文史的视听轰炸,而AIGC技术正在破解这一困局,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文化解码,让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叙事,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爱晚”《文明的曙光》节目截图

《文明的曙光》节目也同时被随后大年初二晚上播出的“AI音乐春晚”选录,在正片第二篇章“百花齐放”中播放。“AI音乐春晚”由中国社科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指导,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制作,也是今年全网唯二官方参与的AI春节视听综合节目。“AI音乐春晚”中这个节目之后主持人联线采访了安徽省文旅厅考古处处长潘海涛,他指出AI技术在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复原和展示中华史前文明的灿烂辉煌方面,可谓大有可为。他在AI音乐春晚上呼吁更多AI专家加入共创,通过AI新技术,让世界更好看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经批准可以唯一在香港、大陆以及澳门发行的期刊《香港经济导报》1月31日报道了以上情况,并以“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的亮点在报道中专门提及这个节目。另外,在“AI音乐春晚”访谈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也谈到了自已的观点,“AI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重大的价值,AI可以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我们在使用AI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更加圆满,在人机共生当中使得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进行了初步的对话。”“坚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将会使得人类能够真正的驾驭AI,我们可以用人类的创意来调动AI的创意,使得我们能够做出极致的内容。”

在广电传媒传统优势的加持下,完全能让AIGC重构文旅融合价值链——从“流量收割”到“体验增值”。本质上是通过重构消费者体验链路,将“一次性消费”升级为“持续性价值创造”。这种范式转移不仅解决了旅游业“重营销轻体验”的痼疾,更让文化传播从“告知”转向“共情”,从“吸引眼球”进阶为“创造记忆”。传统文旅产业长期受困于“漏斗模型”:通过营销吸引游客、景区完成消费转化,而后双方关系即告终结。这种“游前种草-游中消费-游后失联”的单向链路,导致复购率低下与文化认同感薄弱。AIGC技术的介入,正将这一线性链条重塑为螺旋上升的价值闭环。广电优势在于其用AIGC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的能力。传统模式下,景区、文化机构、媒体平台往往各自为战,而技术赋能下的广电媒体正成为连接各方的“超级枢纽”。通过搭建AIGC内容中台,传媒机构可聚合景区实时数据、游客行为画像、文化IP资源,进而实现“动态生成精准营销内容”“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构建长效互动机制”三大突破。

三、广电产业再造需要更大范围地拥抱新技术

知名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析智库“亿欧”撰文报道,“安徽‘爱’晚、AI春晚、AI音乐春晚会先后登场,这些AI春晚们,共同组成了年底中国AI文创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AI春晚的创意萌芽于2023年末,由一群深耕AIGC技术的网络社群成员发起。这些技术极客与文化创作者通过开源工具和分布式协作,在2024年春节前夕完成了首个完全由民间力量打造的“AI春晚”。这场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也催生了安徽“爱晚”。在2024安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周“AIGC大师班”之后,在AI春晚发起人“电子酒”和AIGCxChina社群的帮助下,安徽“爱晚”才正式被提出。

“爱晚”由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主办,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联合会指导之下,汇聚了省内多地市级广电机构的资源与创意,成为了安徽省的首创,更是因此成为了全国首个由官方媒体创办的AIGC春晚。阜阳市新闻传媒中心和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地方媒体积极参与创作,形成了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这种整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广电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还通过资源共享与技术协作,提升了整体创作效率与内容质量,为广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爱晚”《西湖烟水我如家》节目截图

阜阳市新闻传媒中心创作的《西湖烟水我如家》创意片,以北宋文豪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深厚渊源为叙事主线,通过AI生图、生视频技术还原了欧阳修泛舟西湖、与幼子欧阳辩对话的场景。作品不仅展现了欧阳修对家庭温暖的珍视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通过其仕途坎坷与心灵归宿的对比,深刻诠释了颍州西湖作为文化符号的情感价值。AI技术的运用,让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在虚拟空间中重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的《AI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则通过AI技术对经典唱段进行创新演绎。作品利用AI转绘技术,将传统黄梅戏的表演动作与表情数字IP化,并结合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经典唱段音频,实现了戏剧艺术的AI化呈现。这种技术赋能不仅保留了黄梅戏的传统韵味,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了其表现形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结合前面说到的“科文旅”融合新范式,安徽“爱晚”的价值远超出晚会本身。它实证了AIGC如何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交互、可衍生的数字资产,又如何通过重构消费者体验链路,让文旅产业突破“门票依赖症”的桎梏、让广电传媒产业丢掉“古板”的距离感。当传统广电媒体以技术为支点,撬动文化资源、旅游消费、媒体传播、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时,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传媒新生态”正在浮现——在这里,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文化“活起来”、让体验“留下来”的温暖纽带。

“爱晚”《全球创客贺电》节目截图

然而,这种创新实践在广电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当前广电行业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仍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部分地方广电机构尚停留在“技术工具化”的浅层认知阶段,未能充分释放技术赋能的价值潜力。也有全国许多地方广电机构仍依赖传统制作模式,对新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例如,某省台虽引入了AI剪辑系统,却仅用于新闻快剪,未能将其拓展至文旅宣传、文化传承等更具价值的领域。西部某台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却因技术能力薄弱,只能以原始素材低价出售给商业平台。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资源-市场”三位一体的协同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广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工具,更是其重塑核心竞争力、重构产业生态的关键驱动力。广电传媒产业的再造,亟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拥抱新技术,以实现从“内容生产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跨越式转型。技术赋能从“工具应用”到“价值重构”,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广电传媒产业的终极转型目标,应是跳出传统媒体定位,进化为数字文明时代的综合服务商。这意味着价值创造逻辑的根本转变:收入不再依赖广告时段售卖,而是来自文化数据服务、数字资产运营、整合解决方案输出。

四、从群众文化生活到科技国运之争的关联

正在安徽“爱晚”全网传播的同时,全球科技领域也迎来了一场震动——深度求索(DeepSeek)开源发布了新一代AI模型,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DeepSeek新模型中“Janus-Pro”在古罗马神话中是象征着矛盾和过渡的双面守护神,拥有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的两副面孔。DeepSeek将这一名字赋予其多模态理解和生成模型,意在表达该模型能够像Janus一样,用不同的“眼睛”(视觉编码器)看向视觉数据,分别编码特征,然后用同一个“身体”(统一的Transformer架构)处理这些输入信号,实现多模态理解与生成任务的一体化。

从2023年春节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2024年Sora的惊艳亮相,再到2025年DeepSeek的开源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革新浪潮持续席卷全球,成为牵动公众目光的焦点。这种技术变革不是前所未有的,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其“生成式”特性与全球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度关联。AIGC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更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有人将DeepSeek称为“国运产品”,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然而,更理性的观点是,“国运”并非单一技术所能定义,而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民对根脉文化的认同、国家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强盛,才是真正的国运基石。笔者在安徽“爱晚”整个创作过程中可见一斑。

1月24日“爱晚”整体节目审片会

在“爱晚”AI春晚的创作过程中,共创模式虽激发了多元创意,但也暴露出显著的技术与艺术差异。参与创作的小伙伴们在工具选择上不拘一格,导致节目内容的协调性与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更为关键的是,海外AI模型的基础数据与中华文化内容的匹配度较低,难以满足主流媒体对文化表达的精准需求。作为市级主流媒体,合肥广播电视台深知自身肩负的文化责任与质量底线,因此在短时间内承担了大量后期优化工作。面对初级创作节目的不足,合肥台AIGC团队的小伙伴们硬是拉出两条工作流水线,确保在紧张的时限内完成所有节目的整合与调优。为此,合肥台的小伙伴们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经过1月24日审片会的再次打磨,审片会后“爱晚”整体节目再次进行了优化,有力保证了1月26日“爱晚”如期播出。我们看到的现状是国内的AIGC市场收效尚不成熟,国内的大模型也都在奋力争渡,全国庞大的广电传媒系统如何迎势而上、革故陈新,既有领先技术应用的全球视野,又能技术合规、防控风险,想来这也是全国各地广电AIGC室验室纷纷成立的初衷吧。

2月1日,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表示,近日中国AI公司DeepSeek发布Janus Pro模型,其超强性能和高精度引起业界关注,英特尔Gaudi 2D AI加速器现已针对该模型进行深度优化。同一天,华为云与硅基流动团队经过连日攻坚,联合推出基于国产昇腾云的DeepSeek R1&V3 推理服务!华为云开发者联盟(HCDG)乙巳新春拜年视频中说到,华为云全球开发者已有780万之众,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以技术为翼,翱翔万里,共赴璀璨前程。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生长于中华文化的大模型,我们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开发者、创作者群众基础,我们将再次谱写中华神话的新篇章。

“爱晚”《赛博山海经》节目截图

《赛博山海经》作者刘柏原本工作是一名模型训练师,IT人有IT人的情怀,他在原来零碎创作基础上用下半年更新的国产可灵模型进行了作品翻新提升,不仅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向世界传递科技向善的美好愿景,展示AIGC技术如何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开启造福大众的新篇章。这个节目将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以中国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山海经》为蓝本,志异神兽在今天以科技方式正在演绎新的传奇,传统神兽化身现代科技成果——青龙新高铁、白虎新能源以及朱雀墨子号卫星。尽管笔者也看不少AIGC演绎的《山海经》,当看到小时候神往的青龙神兽从天而降化身为飞驰在神州大地的高铁这个创意时,还是难以抑制地被打动了。我们每个人有自已所见的大好河山、有自已的感动与牵挂,每个人都有独有的倾诉与表达,每个人自已心中都住着一个创作家的梦想。这或许才是技术赋能最深刻的意义:让每个手握遥控器的观众,都成为数字文明共建的参与者。

也是因为AIGCxChina社群全球化的优势,安徽“爱晚”的部分节目直接被推送出海被展示在Youtube、X、Facebook、Instagram、VK等国际自媒体平台上。在全球文化博弈中,广电传媒产业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播当代中国形象,更要参与数字文明规则制定。安徽广电在“爱晚”中探索的AIGC黄梅戏国际版,通过AI叠加戏曲程式化解构,让海外观众在《女驸马》中既看到东方美学,又理解现代价值。这种“技术解码文化”的尝试,实则是争夺文化解释权的预演——当西方平台用算法定义“中国元素”时,我们急需建立自主的技术美学体系。

“爱晚”《女驸马》节目被推送到海外平台截图

然而文化出海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某头部国际视频平台的中国专区,80%内容由海外团队二次加工,原生态文化符号在算法过滤中严重失真。要实现破局,需完成三重升级:其一,构建文化遗产数字的“文化基因库”,将文物、戏曲、民俗等转化为可编程的文化元数据;其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GC引擎,确保文化表达不被西方技术框架扭曲;其三,通过元宇宙等新场景建立文化体验的“中国标准”。当黄山迎客松能以数字分身入驻全球虚拟空间,当昆曲唱腔可通过AI适配各国音乐风格,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突破“他者叙事”的困境。相信我国广电传媒行业必将在此大有作为。

(作者授权发布)

以下为爱晚海报

爱晚横封面

爱晚竖封面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数字产业

数字产业

安徽数字产业科技公司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