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孙殿英被我军活捉,刘伯承:此人不可杀,他对我们有恩
寒风凛冽的冬日,豫北战场硝烟弥漫。被解放军重重围困的孙殿英,已然走投无路。这位曾经盗掘慈禧陵墓、震惊中外的军阀,如今却在战俘营中日日咒骂蒋介石。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即将迎来应得的惩罚时,刘伯承却下达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此人不可杀!"
更令人惊讶的是,刘伯承不仅饶他一命,还特意设宴款待。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帅为何对一个劣迹斑斑的阶下囚如此宽容?
一、乱世枭雄:从土匪到军阀
1894年,孙殿英出生在直隶省易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的北方,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十六岁那年,青年孙殿英便跟着同村的几个后生加入了当地的土匪队伍。
土匪窝里的日子并不好过。1916年的一天,一位姓高的军阀部将看中了孙殿英的胆识,收他做了马夫。这一干就是三年,孙殿英凭借着机灵劲儿,从马夫一路升到了连长。
1919年的秋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热河地区扩张势力,孙殿英嗅到了机会。他带着手下投靠了张作霖,不到半年就当上了团长。张作霖很欣赏这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给了他一个"讨逆军"的名号。
但孙殿英显然不是个安分的主。1922年,他听说吴佩孚在直隶势力正盛,立马带着部队投奔了过去。吴佩孚封他为旅长,这一下可让孙殿英尝到了当大官的滋味。
谁知吴佩孚很快就败给了冯玉祥。1924年,孙殿英又巧妙地投靠了冯玉祥,并在冯的"国民军"中混到了师长的位置。这时的孙殿英,已经从当初的土匪头子变成了一方诸侯。
1926年春,冯玉祥与张作霖爆发冲突。孙殿英带着部队驻守密云,一面应付张作霖的进攻,一面暗地里与张作霖联络。等到战事吃紧,他立即带着整个师投靠了张作霖。
张作霖对这个"回归故里"的部下格外信任,委以重任。孙殿英也没有让张作霖失望,在平定地方叛乱时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张作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看似忠心的部下,日后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案。
1928年初,张作霖的势力已经日渐衰落。孙殿英再次展现了他见风使舵的本事,开始暗中联络奉系的死对头——国民政府。这时的孙殿英已经混到了军长的位置,手下有数万兵马。
正当孙殿英准备再次转投门户之际,一个意外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发财的希望。驻守遵化的时候,他得知了清东陵的秘密,那里埋藏着大清皇室数百年来积攒的宝藏。
这一年的初夏,一场惊天盗墓案就此上演。这位从土匪一路升迁到军长的乱世枭雄,用炸药轰开了慈禧太后的陵寝,掀开了他人生中最臭名昭著的一页。
二、命运转折:蒋介石的利用与抛弃
慈禧陵墓被盗后,蒋介石派人传话给孙殿英:"只要你归顺国民政府,过去的事情就一笔勾销。"1928年底,孙殿英带着部队正式投入了蒋介石的麾下。
然而蒋介石对这支杂牌军并不重视。每次分配军费,孙殿英的部队总是排在最后,连基本的军饷都发不齐。驻地也总是被安排在偏僻荒凉之处,没有什么油水可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形势更加不妙。日军在东北节节胜利,很快就打到了河北。1933年,日军兵临北平城下,蒋介石却迟迟不发援兵。
这时候,日本特务机关找上了孙殿英。一位姓田中的特务头子带着翻译来到孙殿英的驻地,带来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只要你能在关键时刻为日军打开缺口,日本陆军部愿意支付100万大洋。"
1935年春天的一个深夜,蒋介石秘密召见了孙殿英。"你要替我办一件事。"蒋介石递给孙殿英一封密信,"表面上你投靠日本人,实际上要替我们打探情报。"
就这样,孙殿英开始了他的双面生涯。白天他是日本人的座上宾,晚上却要给蒋介石写密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又给孙殿英下了一道密令:"你要继续在日本人身边周旋,帮我打通和日本人谈判的渠道。"
1940年,日军在河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孙殿英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故意在防守时露出破绽,让日军轻易突破了防线。这一仗下来,孙殿英部损失惨重,士兵们对他怨声载道。
1943年,日军在河南再次发动进攻。这一次蒋介石又让孙殿英"适当放水"。孙殿英派人给蒋介石发去电报:"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再这样下去恐怕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了。"蒋介石的回电只有四个字:"以大局为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孙殿英以为可以重获重用。没想到蒋介石对他却是爱理不理。每次请示军务,蒋介石总是推说没空见他。就连年终军费预算,也直接把他的部队给划掉了。
1947年初,解放军在豫北发动总攻。孙殿英被围困在汤阴,急忙给蒋介石发去求援电报。蒋介石回电说:"援军很快就到,你要死守阵地。"
孙殿英苦等了一个月,援军始终没有出现。当解放军攻入城内时,他才明白自己又一次被蒋介石给利用了。一代枭雄,最终沦为了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
三、意外善缘:与共产党的特殊交情
1936年的一个深秋夜晚,河北易县一个偏僻的院落里,几盏昏黄的灯火映照出几道身影。孙殿英正在宴请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八路军的几位干部。
席间,八路军的干部说起了当地百姓缺医少药的困境。三天后,一支载满药品的马车悄悄驶入了八路军的驻地。车夫递上了一张字条:"聊表心意,望勿推辞。"落款是"殿英"。
这并非孙殿英第一次给八路军提供帮助。早在1935年,他就曾经暗中为八路军输送过一批军需物资。当时正值冬季,八路军战士们衣着单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几十件棉衣和军靴被秘密送到了八路军的联络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孙殿英与八路军的往来更加频繁。在他的辖区内,八路军的情报员可以自由活动。有时候,他还会"不小心"将缴获的日军武器遗落在某些地方,恰好被八路军的同志们捡到。
1938年春天,八路军在易县遭遇日军围剿。孙殿英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传递情报:"日军主力将从北面进攻,建议你们从南面突围。"这条情报帮助八路军避开了日军的主力,成功突出重围。
1939年,一场特殊的晚宴在孙殿英的大院里举行。当晚的客人中,既有国民党的军官,也有八路军的代表,还有几位日本军官。席间觥筹交错,各怀心思。饭后,孙殿英单独将八路军的同志留下,悄悄告诉他们日军准备在冀中发动大扫荡的消息。
这些善意的举动,八路军都记在了心里。1940年,八路军在易县地区开展统战工作时,特意在报告中提到:"孙部虽然立场摇摆,但在某些时候对我方也有帮助,可以争取。"
1941年冬天,日军在河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扫荡"。八路军的一支小分队被困在山区,弹药告罄。孙殿英得知后,以"剿匪"为名,带着一支部队进山。等部队撤出时,山上多了几箱子弹和手榴弹。
1943年,一位八路军的伤员在转移时不慎被国民党军队发现。孙殿英出面周旋,说这是自己的亲戚,这才保住了这位同志的性命。临走时,那位同志说:"孙司令,这份恩情我们记住了。"
就这样,在动荡的年代里,孙殿英与共产党结下了一份特殊的情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日后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谁能想到,一个臭名昭著的军阀,竟然会与共产党有着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四、最后审判:刘伯承的宽容之道
1947年春,汤阴战役结束后,孙殿英被押解到了解放军的战俘营。一路上,他不停地咒骂蒋介石的背信弃义。押解的战士听到后对长官说:"这个盗墓的军阀,现在倒是看透了蒋介石的真面目。"
战俘营里,孙殿英主动向解放军交代了许多机密情报。他说起了1943年蒋介石如何指使他打通与日军的秘密联络渠道,又讲述了1945年蒋介石如何暗中指示他接收日军的武器装备。每次说到蒋介石,他总要狠狠地啐一口。
一天,战俘营的指导员来找孙殿英谈话。孙殿英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没想到指导员却说:"首长要见你。"
刘伯承的住处很简陋,就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看到孙殿英进来,刘伯承指着凳子说:"坐下说话。"这一幕让在场的警卫员都感到意外。
"你还记得1936年在易县的事情吗?"刘伯承开口问道。孙殿英愣了一下,随即说道:"那次是给八路军送了些药品。"
刘伯承点点头:"不止这些。1938年日军围剿我军时,你给我们通风报信。1941年我们在山区缺弹药,也是你想办法送来的。这些事情,组织都记着。"
孙殿英没想到这些早年的善举,共产党居然都记得。他当场就痛哭流涕,说起了这些年来被蒋介石利用的经历。
第二天,刘伯承下令给孙殿英特殊待遇。不仅安排了单独的房间,还准许他每天到院子里散步。战俘营的长官不解地问:"这样的人,为什么要优待?"
刘伯承说:"共产党是讲道理的。当年他帮过我们,现在轮到我们以德报德。再说了,优待俘虏本来就是我们的政策。"
在战俘营期间,孙殿英经常被请去做报告。他向其他战俘讲述蒋介石是如何利用他们,又是如何抛弃他们。每次说完,都会有不少战俘主动要求接受改造。
1948年初,战俘营给孙殿英安排了一份工作——在农场劳动。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亲手种地。有一次,他对看守的战士说:"共产党真是讲信义,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宽待。"
到了年底,组织上决定给孙殿英一个新的身份——普通农民。他被安排到河南一个偏远的村子里,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从此,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军阀,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没人再提他的盗墓恶行,也没人再叫他军阀。在村里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庄稼人。这或许是刘伯承最大的仁慈——给了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五、历史启示:一念之差的人生抉择
1949年春天,孙殿英在河南农村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村里来了几个记者,要采访这位曾经的军阀。孙殿英对着记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早知共产党如此宽宏大量,我当初为什么要跟错了人!"
这番话很快传开了。当时还有不少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这句话让很多犹豫不决的国民党军官看到了希望。仅在1949年上半年,就有数十支部队向解放军投诚,他们都提到了孙殿英的例子。
1950年,孙殿英的长子孙天柱来到河南农村探望父亲。看到父亲在田间劳作的样子,孙天柱落下了眼泪。孙殿英却说:"我现在活得踏实,比当军阀的时候安心多了。"
那天晚上,孙殿英对儿子说了很多话。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土匪到军阀,从盗墓到投敌,一步步误入歧途。他说:"你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记住我的教训。"
1952年,孙殿英病重卧床。临终前,他让人请来了当地的县长,说要交代一件事。原来在1928年盗墓时,他私藏了一些文物,现在要全部上交给国家。
县长问他为什么现在才说。孙殿英说:"我想做最后一件对的事。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国家的,现在物归原主。"
1953年,孙殿英去世了。按照他的遗愿,安葬地点选在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墓地,墓碑上只刻着"孙殿英之墓"几个字,没有任何称号。
孙殿英去世后,他的家人继续着平凡的生活。他的小儿子孙天义后来成了一名文物工作者,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每当有人问起父亲的事,孙天义总是说:"历史自有公论。"
1978年,一位历史学者在整理民国档案时,发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那是1947年刘伯承关于处理孙殿英问题的指示:"对待战俘要以德服人,这是我们的政策。孙殿英虽有劣迹,但也曾助我军度过难关,应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1985年,一位老八路来到孙殿英的墓前。他是当年在易县接受过孙殿英帮助的战士。老人说:"今天我是代表组织来的。那些药品和弹药,救了很多同志的命,这个恩情不能忘。"
2000年,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展出了孙殿英临终前上交的文物。展览的说明文字这样写道:"这些文物见证了一个人的觉醒,也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