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驾崩那年要求朱瞻基远赴南京,是想废太子还是有别的考虑?
在朱棣在位期间,朱瞻基身为皇太孙,那可是深受朱棣喜爱。朱棣对这个皇太孙极为看重,朱瞻基尽享恩宠,在当时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在那段日子里,实录对他的记录颇为频繁。朱棣老是让他伴于身侧,就连打仗都带着他,走到哪儿都不分开,可见对他的看重,实录里也因此留下诸多相关记载。
朱棣驾崩,朱高炽即位后,朱瞻基虽说被立为皇太子,可在朱高炽这一朝,他仿佛隐身一般,没什么存在感,近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把《明仁宗实录》彻彻底底翻了个遍,能发现身为太子的朱瞻基,在其中露面的次数实在少得可怜,屈指可数。
要说在哪一回他的存在感最为凸显,那得是朱高炽登基第二年的4月。当时,朱高炽将他从北京打发走,让他前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
即便朱瞻基满脸泪水苦苦求朱高炽,别让自己离开京城,可朱高炽的心好似铁铸,意志坚定,怎么都不松口答应朱瞻基留下的请求。
可谁能想到,朱瞻基这一走,变故就跟着来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局面,瞬间因他的离开而打破,状况频发,让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才过去俩月,朱高炽于北京突然驾崩。彼时朱瞻基在南京,得知消息后赶忙往北京赶,准备登基,结果半道上还险些被其二叔朱高煦设伏截杀。
朱高炽为啥非得让太子朱瞻基往南京方向去呢?是出于何种考虑,才如此坚决地要求朱瞻基南下南京?
【01、为什么说太子离京是不寻常事件】
关于朱瞻基离开京城这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有这样的说法:在明朝,向来有个传统,就是让太子驻守南京。
要是翻看史书就会晓得,明朝可没这习惯。在众多历史记载里探寻,会发觉明朝在这方面,和其他朝代不同,并没有形成这样的传统。
在朱元璋当皇帝以及朱允炆执政那会,明朝都城定在南京。当时并没有所谓太子驻守南京这一讲法,都城就是实实在在的都城,没有这类特殊安排。
朱棣即位后,便有将都城迁至北京的想法,他自己频繁在南京与北京间来回奔波。而在这段时期,太子朱高炽一直留在南京处理事务。
这段时期,朱高炽之所以留在南京,并非源于“太子守南京”这一惯例。实则因南京乃明朝都城,皇帝外出巡查时,按常理,太子就该留在都城值守。
朱棣正式把都城迁到北京后,朱高炽就被召回北京,从此再没回南京驻守过。此前或许他在南京承担相关职责,而迁都后,他的活动范围就固定在北京了。
若把看史书的视野拓宽,不难察觉,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每当皇帝外出巡查,让太子留在都城镇守,这已然成为一种沿袭下来的传统。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太子离开京城这种情形,实在极为罕见。大部分时候,太子都守在京城,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才会出现太子离京的状况。
到了汉武帝暮年,他热衷四处游历,此时太子刘据就留守长安处理国事,并未跟着汉武帝一同外出巡游,而是担起监国的重任。
李渊称帝后,在外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的主要是秦王李世民,并非太子李建成。李建成长期坐镇长安。等李世民战功显赫,李渊与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建成这才难得地出征,给自己增添些战功。
李治即位后,常领着武则天到洛阳巡查。当时的洛阳可不一般,它作为唐朝东都,与长安一样,都是皇帝日常理政常驻之地,地位举足轻重,绝非普通城市可比。
即便这样,李治出行时带上太子的情形并不常见。太子李弘呢,多数时候都留在长安,负责处理监国事务,管理朝中大小事宜。
除去那些特殊情形,太子离开京城这种事,实在不常见。在一般状况下,极少会出现太子踏出京城的场景,可见其离京并非寻常举动。
在明朝历经的276年漫长岁月中,太子离开京城这事儿,究竟出现过多少回呢?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朱元璋让太子朱标跑一趟陕西。干啥呢?去考察考察西安这地儿,看看适不适合当成明朝新的都城。
原因在于,朱元璋年事已高,没法再长途奔波。新都城日后是朱标的,为确保合适,朱元璋便安排朱标亲自前往考察,毕竟自己年迈体衰,难以承担此趟远行任务。
朱标启程后,留守的朱元璋满心担忧,忙给儿子修书一封,叮嘱道:你打小没出过远门,这是头一遭,在外边事事都得留神,别马虎。
由此能看出,太子离开京城这种事儿,着实罕见。在以往,极少会出现太子远离京城的情况,这一行为在平常并不多见。
朱元璋为此付出极大代价。朱标自陕西返程,一路舟车颠簸,身体吃不消病倒,结果年纪轻轻便不幸离世,这让朱元璋遭受沉重打击。
明朝覆灭前夕,还出现过一桩太子离京之事。彼时崇祯皇帝已陷入绝境,局势万分危急,无奈之下,他打算把太子送出京城,期望太子能在别处谋得机会,给摇摇欲坠的明朝寻得一线生机。
除了明朝开端与结尾的特殊情况,太子仅有一次离开京城,便是朱高炽安排朱瞻基前往南京。整个明朝,太子离京次数极少,那次朱高炽派朱瞻基去南京算是比较特别的一次。
太子为啥不轻易走出京城?这背后有着诸多考量。京城乃权力核心,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太子一举一动皆受瞩目,贸然离开,可能引发局势动荡,所以通常不会轻易迈出京城。
这么做呀,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意外状况冒出来。通过提前做些安排,把可能出现的意外给控制住,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
太子乃一国未来的君主储备,相当于皇帝的“接班人”。要是皇帝不幸离世,或是突遭变故,作为“储备君主”的太子,便会顺理成章登上皇位,接过治理国家的重任。
要是皇帝身处外地,太子留在京城。一旦皇帝在外地驾崩,甚至像朱祁镇那般沦为敌方俘虏,此时,留在京城的太子便能马上继承皇位。
如此一来,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皇帝突然离世或者遭遇变故时,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最大程度维持局势的稳定。
要是太子身处外地,皇帝却在京城突然离世,这可就棘手了。届时局面复杂,诸多事宜亟待处理,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状况。
太子想要顺顺当当赶回来继承皇位,这事可没准儿。能否及时归来顺利登基,存在诸多变数,绝非板上钉钉之事。
说不定,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瞅准皇帝驾崩但太子还没回来的这个空当,就会生出事端。要么在太子回朝途中暗中截杀,要么直接在京城发动叛乱。
在京城没有明确领头人的状态下,想要发动起事往往会轻松许多,没了主心骨的京城,在这方面少了不少阻碍。
从古至今,各朝皇帝心里都清楚其中潜在风险,因此太子平常不会随便离开京都。就算皇帝外出巡视,也极少会让太子跟随在侧,始终谨慎防范可能出现的状况。
这使得朱高炽坚持让太子从北京离开的举动,愈发引人注目。他如此坚决地做出这一安排,在当时的情境下,显得极为显眼,成为众人难以忽视的关键决策。
朱瞻基前脚刚离开北京没多长时间,北京这边就真的出状况了。原本平静的京城,不知怎的,一下子就陷入了麻烦之中,仿佛一场风暴悄然降临。
【02、朱瞻基离开北京后发生了什么】
之前提到,太子一旦离开京城,便面临重大风险。要是皇帝在京城突然离世,那可如何是好?毕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局面会变得极为棘手。
朱瞻基也碰上了类似状况。当时的情形着实棘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跟那种特定情况别无二致,让他不得不慎重应对,想办法去解决面临的这一复杂局面。
他才离开北京俩月,刚到南京,正经事儿都没顾得上做呢,北京那边就突然传来个坏消息:皇帝朱高炽,驾崩离世了。
朱瞻基所面临的状况,着实严峻。当时局势复杂,各方压力接踵而至,对他而言,前行之路困难重重,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不利境地。
朱高炽即位那年,大明看似一派祥和,像湖面毫无波澜。然而,平静之下实则暗藏玄机,各种势力、矛盾如暗流在深处涌动,随时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状况。
朱高炽有个弟弟叫朱高煦,这人野心极大,一心觊觎皇位。即便身处封地,也没断了心思,不停往京城安插眼线,时刻留意京城动静,就盼着能找到时机起兵造反。
朱高炽离世这事儿,根本没法对他隐瞒。那消息就像长了翅膀,无论如何,他总会知晓。毕竟一些蛛丝马迹难以遮掩,想瞒住他这样敏锐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身处的乐安,位置颇为特别,处于北京与南京这两大城市的中间地段,就像被巧妙放置在两者之间的一个坐标点。
他盘算着,暗中差遣杀手,瞅准太子朱瞻基回京的路线,在半道上设伏截杀,意图让其无法顺利回到京城。
哪怕前路艰难险阻又漫长,朱瞻基也得用最快速度赶回北京。再凶险遥远的路程,都不能阻挡他回京的脚步,时间紧迫,他必须争分夺秒踏上归途。
唯有回到北京,他才能够登上皇位。也就是说,北京这个地方对他登基起着关键作用,少了回到北京这一环节,登基之事便无法达成。
唯有回到北京,方可着手去安排应对朱高煦的事儿。在别处,根本没办法有条理地把应对他的事儿梳理并落实,北京才具备这样操作的条件。
皇上已然驾崩,要是他总不回来,京城恐怕会人心不稳,很可能引发骚乱。
朱瞻基和他的部属面临艰难抉择。马上回京城,途中或许会遭遇危险;要是不回去,又不知京城的安稳状态还能维系多长时间,这着实让他们左右为难。
紧要关头,朱瞻基果断拍板:选官道行进,人员装备从简,用最快速度,立马赶回北京。
他所押注的,是朱高煦筹备截杀得花些时间。他必须赶在朱高煦准备妥当前,火速返回北京,好稳住局面,不让形势失控。
朱瞻基这一行为,风险程度相当高。这么做很可能面临诸多难以预估的状况,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无疑是在走一条充满挑战的险路。
要是他在中途遭遇变故,北京城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届时朱高煦的威胁将直接袭来,那局面简直难以想象,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
然而,朱瞻基在这场博弈中胜出了。他凭借自身的判断力与勇气,在复杂局面下做出抉择,最终成功达成目标,这场赌局,他成为了赢家。
朱高炽驾崩约20天后,朱瞻基顺利抵达全城戒严的北京,旋即登上皇位。
朱高煦精心安排去行刺的杀手,抵达目的地后,却没找到目标人物,落得一场空,他们原本设想的成功刺杀场景,瞬间化为泡影。
【03、朱高炽为何打发朱瞻基离京】
太子要离开京城,这其中风险可不小。可朱高炽为啥非得果断地把朱瞻基从北京给弄走呢?
对于这事儿,向来历史爱好者们的看法那可是五花八门。每个人从不同角度解读,观点差异明显,各有各的一套见解,讨论起来热闹非凡。
猜测一:朱高炽或许有废掉太子的念头。要知道,朱瞻基可是他爷爷朱棣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太子还在世,皇帝通常不会册立皇太孙。毕竟一般皇帝不会过度插手,去干涉下一代挑选储君这种关键大事。
朱元璋对朱标极为宠溺,早早便立下规矩,皇位得由朱标这一支来继承。然而,直至朱标离世,朱元璋才将朱允炆册立为皇太孙,让其成为皇位的顺位继承人。
朱棣在朱瞻基12岁时,便将其册立为皇太孙。他还直言,自己之所以选朱高炽做皇太子,是盼着日后朱瞻基能登上皇位,可见对朱瞻基寄予厚望。
对于朱高炽而言,此事就如扎在他心窝里的芒刺。每每想起,便隐隐作痛,时刻提醒着他这难以释怀的过往,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始终挥之不去。
翻阅史书,能发现朱棣对朱瞻基那是宠爱有加。在历史记载中,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之情清晰可见,从种种事迹里,都能瞧出这份深厚的宠爱。
然而在各类史书中,压根儿找不到朱高炽对朱瞻基宠溺有加的相关记载。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身为太子的朱瞻基仿佛被“隐身”了。在《明仁宗实录》的记载中,有关朱瞻基这位皇太子的内容少之又少,几乎很难找寻到他的踪迹。
故而,有推测称,朱高炽对朱瞻基心存不满。毕竟朱瞻基是朱棣钦定的储君,可朱高炽却想将其废掉,转而把自己青睐的儿子立为太子。
他安排朱瞻基前往南京,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朱瞻基从权力核心地带支开,如此一来,废掉太子这件事就能少些阻碍,办起来也会更加顺遂容易。
然而在我看来,这般言论根本站不住脚。它缺乏足够依据,难以经受细致琢磨与深入探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根本无法令人信服。
从史书中,我们既找不到朱高炽宠溺朱瞻基的描述,也寻不见他对朱瞻基有所不满的记录,甚至连他偏爱其他儿子的相关记载,同样是踪迹全无。
恰恰相反,有个事儿能表明,朱高炽对于朱瞻基被立为储君这事儿,压根儿没异议。
大家都清楚,朱棣在亲率大军返程途中突然离世。那时候局势极为险峻,朱高炽弟弟朱高煦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远超朱高炽。要是朱高炽无法顺利接手朱棣身旁的军队,极可能被朱高煦抓住机会夺取大权。
朱高炽指派去接手大军的,并非旁人,正是彼时的皇太孙朱瞻基。此安排别有深意,朱瞻基肩负重任,开启掌控大军的历程,为后续局势发展埋下重要伏笔。
在朱瞻基动身之前,朱高炽将东宫图章交到他手里。同时,朱高炽跟身旁人提及,先帝那会儿没及时确定储君,才使得朱高煦野心渐起。他把图章给皇太孙,就是要让世人明白,皇太孙地位稳固,不容置疑。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朱高炽实在找不出能够将朱瞻基废黜的缘由。
他绝不可能为将朱瞻基废黜,就把朱瞻基打发到南京去。毕竟废黜可不是小事,不会这么简单行事,让朱瞻基前往南京也绝非是出于废黜他的目的。
猜测二:南京地震频发,或许因此朱高炽才派太子去镇守。据《明仁宗实录》,大臣向朱高炽禀报南京又现地震后,他便安排朱瞻基前往南京。
朱高炽即位未满一年,南京便多次发生地震。短短这段时间里,南京城在地震的摇晃中,似乎也见证着新帝统治初期这一特殊阶段的波动。
在笃信天然感应的明朝人眼里,这可被视作一种不吉利的迹象。他们深信冥冥之中,此类现象往往预示着不好的事,此情况于他们而言,就像是灾祸的预兆。
有大臣跟朱高炽提议,为防止南京出现变故,最好安排一位亲王级别的人前往南京镇守,如此可保当地局势稳定,避免乱子产生。
但朱高炽心里琢磨,南京对明朝那可是至关重要。仅派亲王去镇守,恐怕难以稳住局面。若要派人,非得皇太子出马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如此方可彰显皇家那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十足的诚意,让众人切实感受到皇家在相关事宜上的郑重态度与真心实意。
朱高炽做出的这一决策,不单把大臣们惊到了,连朱瞻基都大感意外。
朱瞻基眼眶泛红,满是不舍地恳请朱高炽别让自己离去。然而,朱高炽主意已定,态度坚决,那决定犹如磐石,丝毫没有回转的余地。
从史书中这部分记录瞧,朱高炽安排朱瞻基前往南京的缘由,实在难以服众。其给出的理由,似乎站不住脚,缺乏足够说服力,难以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不管怎么说,大臣们也好,朱瞻基本人也罢,都对朱高炽的这一决策持反对态度。从大臣到朱瞻基,没一个认可朱高炽做的这个决定。
那时人们看来,仅因南京发生地震,就叫皇太子远离北京,跋涉千里去南京,冒这般大风险,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朱高炽绝非那种行事莽撞、头脑一热就行动的人,他性格沉稳,做任何事都会深思熟虑,行事风格与冲动毫不沾边,是个理智且周全之人。
他身为太子长达二十载光阴,就算朱棣对他没啥好感,可思来想去,愣是找不出能把他太子之位给废掉的缘由。
他登基称帝后,虽说在位时长有限,可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于短暂统治期内,为国家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书写下独特历史篇章。
因此,他不大可能只因这么个简单缘由,便无视众多人的反对,执意将太子送往南京。毕竟这背后牵扯诸多,他不会如此贸然行事。
所以在我看来,南京发生地震,虽说这是史书里朱高炽自己给出的缘由,但这并非造成某件事的全部原因。
猜想三:朱高炽有意将都城迁回南京,便让朱瞻基先去探路。仔细研读史书会发觉,在朱高炽安排朱瞻基前往南京之前,有件重大事件发生。
朱棣登基执掌大权后,便将都城迁至北京。彼时,朱棣统治之下,京城的选址就此改变,从别处迁移至北京,开启了北京作为都城的新篇章。
朱高炽刚登上皇位没多久,就颁布了一道旨意:把北京变回“行在”,将南京重新设为京都。如此一来,都城的地位便有了新的界定。
所谓行在,通俗来讲,就是古时天子外出时临时歇脚、停留的地方。它并非固定居所,而是天子在特定行程中临时选定的暂驻之所。
这么讲吧,明朝首都不再是北京啦。朱高炽上位后,做出决策,将明朝的都城重新迁回南京,北京结束了作为明朝首都的使命。
皇帝理政,通常会选在国都。由此就产生疑问,朱高炽究竟打算啥时候返回南京这个都城处理政务呢?
从朱高炽诏书可知,大明皇室驻京多年,南京宫殿渐趋荒芜。他打算来年把南京宫殿修缮完毕,便率文武百官一同返回南京,恢复南京作为都城的往日景象。
洪熙元年,朱瞻基前往南京,就在这一年,朱高炽发布了一份诏书。
如此一来,他在诏书中提及的“来年”,所指的便是朱瞻基前往南京后的下一年。
朱高炽打发朱瞻基前往南京,可他没明确告知朱瞻基,究竟啥时候能返回。如此安排,让朱瞻基对归期心中没底。
正常情况下,朱瞻基会留在南京。直至次年,朱高炽率文武官员一同返回南京,那时,南京再度成为明朝货真价实的都城。
所以说,朱瞻基借着地震这个由头,动身前往南京。从种种迹象推测,极有可能是提前为将都城迁回南京做准备,去探探路、打打前站。
太子前往南京坐镇,并非因地震缘故,实则是在为迁都事宜做筹备。
只有这般重大事务,才配得上太子亲自操办。就像往昔朱元璋差遣朱标去陕西巡视,太子平日里鲜少离开京城,那次也是为了迁都这般关键大事才外出。
然而,朱元璋未曾料到,此事竟致使太子患病,最终早早离世。
朱高炽压根没料到,自己竟未能撑到迁都之时。本满心期待都城迁移,却无奈命运弄人,最终未能在有生之年见证迁都这一重大之事。
朱瞻基前脚刚走俩月,朱高炽后脚就突发急症,毫无征兆地离世了。那病情来得迅猛,就这么短短时间,他便一命呜呼,实在让人猝不及防。
朱瞻基没办法,只能长途跋涉赶回北京,原本计划迁都回南京这事儿,也只能暂且放下了。
朱瞻基返回北京登上皇位后,对何时再回南京一事,始终只字未提,仿佛这事儿压根不在他的考虑范畴内,完全没有要提及的打算。
他依旧保留着南京都城的名号。朱瞻基当政那会,明朝名义都城始终是南京,北京仅有着“行在”这一身份,说白了就是皇帝临时待的地儿,并非正式都城。
一晃十多年过去,事情已然尘埃落定,没人再提迁回南京,北京顺理成章重新成为明朝实实在在的正式都城。
要是朱高炽能再多熬一年,那明朝往后长期的都城,便会定在南京。如此一来,明朝的政治、经济格局,或许都会因都城的选定而呈现别样景象。
你对此怎么看?或者说,你持有何种观点?这其中的道理,想必你也有所思考,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