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大选硝烟四起,小马科斯为何突然 “变脸” 支持杜特尔特?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带您穿透历史迷雾,看清世界真相---
目前菲律宾正处在5 月 12 日中期选举的关键冲刺阶段,当总统小马科斯与其姐姐伊梅突然高调 “助力” 杜特尔特阵营时,外界不禁疑惑:这个曾将前总统杜特尔特移交国际刑事法院的家族,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一、马科斯家族的 “变脸” 背后:政治棋盘上的权谋博弈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箴言,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菲律宾政坛的风云突变。3 月 11 日,马科斯政府突然逮捕杜特尔特并移交海牙国际刑事法院,指控其 “反人类罪”,这一行动被参议员伊梅直言 “出于政治动机”。然而仅仅两个月后,马科斯家族却在选举关键节点转向支持杜特尔特之女莎拉,这种 180 度的转变,暴露了菲律宾精英阶层的深层焦虑。
数据显示,小马科斯的支持率从年初的 42% 暴跌至 25%,而莎拉的支持率却逆势攀升至 59%。更讽刺的是,杜特尔特虽被羁押在荷兰,其支持的候选人在民调中反而异军突起,参议员邦戈甚至超越了亲马科斯阵营的候选人。这种 “越打压越受欢迎”的现象,这也印证毛主席说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民众对经济困境的不满积累到临界点,任何政治操弄都可能反噬执政者。
马科斯阵营的 “变脸”,本质是对民意的妥协。4 月 “社会气象站” 调查显示,700 万菲律宾人面临饥饿,米沙鄢群岛地区的贫困率飙升 6 个百分点。当农业部违规抛售补贴大米以拉选票时,马科斯家族终于意识到:与其与杜特尔特派彻底决裂,不如借莎拉的高人气缓和矛盾,避免彻底失去民心。
二、杜特尔特的 “缺席影响力”:被羁押的前总统如何左右选情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杜特尔特虽身处海牙,却仍是菲律宾政治的 “影子棋手”。这位八旬老人在任时创下的 + 81% 净满意度纪录,至今仍是小马科斯难以企及的高峰。更关键的是,他留下的 “utang na loob”(感恩文化)深植菲律宾社会 , 数千万民众认为,马科斯家族能上台全靠杜特尔特父女支持,如今过河拆桥的行为违背了传统价值观。
这种文化心理在选举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选票。假设杜特尔特留在菲律宾,他每天两场集会可影响 200 万选民,加上社交媒体的众多粉丝,其号召力足以改变选举天平。即便被羁押,他的支持者仍在欧洲、中东举行抗议,甚至荷兰狱警对其“粗暴对待”的消息传回国内,进一步激化了民众对马科斯政府的不满。
杜特尔特的 “缺席影响力”,揭示了菲律宾政治的深层矛盾:当精英阶层沉迷于权力游戏时,底层民众更关心谁能解决面包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马科斯政府若继续忽视民生,即便暂时拉拢莎拉,也难以挽回民心。
三、最高法院的 “关键一票”:宪政危机与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菲律宾最高法院此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针对莎拉的弹劾案因程序问题陷入僵局,而杜特尔特被移交国际刑事法院的合法性也引发争议。如果最高法院裁定政府违宪,不仅可能触发内阁辞职潮,更会暴露菲律宾司法体系的脆弱性。
更严峻的是,马科斯阵营为巩固权力,正推动修改宪法,试图延长总统任期。这种 “权力世袭” 的倾向,与杜特尔特时代的 “强人政治” 形成鲜明对比。菲律宾民众对此心知肚明:当马科斯家族削减穷人福利、增加公共工程支出时,他们真正的目标是 “赢得参议院绝对控制权”,而非改善民生。
这场选举的本质,是菲律宾发展道路的抉择。若亲美派继续掌权,美国在巴丹群岛部署的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可能将菲律宾绑上大国博弈的战车;若杜特尔特派回归,务实的对华政策或能为菲律宾争取更多发展空间。正如中国外交部引用的菲律宾谚语:“Pagdating ng panahon, bubukal ang tinubuan”(时机一到,种子发芽)—— 菲律宾的未来,取决于此刻的选择。
菲律宾的政治变局,恰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马科斯家族的 “变脸”、杜特尔特的 “缺席影响力”、最高法院的宪政危机,共同勾勒出一幅复杂的权力图谱。当精英阶层在棋盘上纵横捭阖时,700 万饥饿的菲律宾民众或许更关心:明天的米饭,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选举结果,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