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穿村19命陨 老幼群体何辜?

每日大观 1天前 阅读数 8 #社会

火车穿村19命陨 老幼群体何辜?

在湖南张家界的深山里,一条穿行村庄的铁路,竟成了吞噬生命的"死亡弯道"。从15岁残障留守女孩殒命铁轨,到六旬老人被撞身亡,这条焦柳铁路的"生命账单"已累积到19条鲜活生命。更令人揪心的是,遇难者多为行动迟缓的老人、天真懵懂的孩童,以及听力或智力障碍的特殊群体——他们本应被社会温柔守护,却因铁路安全防护的缺位,成了最易被风险击中的脆弱群体。

铁路穿村:半个世纪的"共生之痛"

宋家湾村,这个藏在武陵山脉深处的土家族村落,与焦柳铁路的羁绊始于1978年。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战备铁路,这条连接河南焦作与广西柳州的干线,以"靠山、隐蔽"的选线原则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600多村民住在铁轨西侧的山下,200多人与近半耕地分布在东侧的缓坡。40多年来,上山耕作、下山赶集、走亲访友……横跨铁轨成了村民的"生活刚需"。

这种"铁路穿村"的格局,在当年或许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却为今日埋下隐患。受山区地形限制,村内1.5公里的铁路段分布着4个曲线弯道、2段穿山隧道,形成村民口中的"死亡弯"——视线被弯道和树木遮挡,火车鸣笛时有时无,等村民察觉危险,往往已来不及避让。更令人心惊的是,部分村民的房屋与铁轨仅隔0.8米,推开院门便是轨道,连孩子冲出门的瞬间都可能与火车"擦肩而过"。

19条生命的代价:谁在为安全缺位买单?

"最小的遇难者才1岁半""聋哑老人听不见鸣笛""残障女孩跑不快"……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数据显示,19起事故中,遇难者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缺乏危险意识的孩童,以及因生理缺陷无法及时避险的残障人士。他们的生命,成了铁路安全防护缺失的"代价"。

多年来,铁路部门虽采取了加装警示标识、加强司机鸣笛、引导使用涵洞等措施,却始终未触及核心问题——物理隔绝。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设计时速120公里以上的铁路应全封闭管理,而焦柳线的设计时速恰好卡在120公里的"节点",让防护栅栏的安装失去了强制性。加上线路长期亏损、沿线住宅密集、村民搬迁成本高等因素,安全防护工程一拖再拖。直到19条生命消逝,舆论持续发酵,铁路部门才在今年2月启动防护栅栏封闭工程现场踏勘,预计6月施工。

亡羊补牢之外:生命至上的"防患之策"

值得欣慰的是,防护工程的推进已释放积极信号:宋家湾村附近将建2处交通涵洞,焦柳铁路其他5个区间的67公里防护工程也将陆续启动。邻村禾家村的经验更印证了防护的有效性——2018年安装防护栏后,村里再未发生火车撞人事故。这说明,只要下决心解决,"铁路穿村"的安全隐患并非无解。

但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何19条生命的代价才换来防护工程的启动?为何在防护工程施工前,不能设置临时围栏或加强重点时段巡查?这些追问指向一个核心:安全防护的"生命优先级"是否真正被重视。对于老幼残障等脆弱群体而言,安全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必须万无一失"。

从"死亡弯"到"安全线",需要的不仅是防护栅栏的物理隔绝,更是安全意识的"全面封闭"。当防护工程6月正式施工时,我们期待看到:施工进度能再快一点,把悲剧拦截在防护栏竖起前;宣传引导能更实一点,让村民从"图方便"转变为"重安全";后续管理能更细一点,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动态优化出行通道。

19条生命的重量,不该只压在事故通报的数字上。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守护,每一处安全隐患都必须被及时清除。当铁路的钢铁巨蟒再穿村而过时,希望它带来的不再是悲剧,而是安心与温暖。

火车穿村/铁路安全/老幼防护/防护栅栏/生命至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每日大观

每日大观

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