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三无” 庶吉士,为何让进士们抢破头?

揭秘历史谜团 1天前 阅读数 5 #推荐

在明朝,有个奇特现象:庶吉士这一职位,没品第、没俸禄,可进士们却挤破脑袋想当,这是为啥呢?

明朝科举,考中进士已然光宗耀祖,但对很多有野心的进士来说,这只是起点。进士里,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能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可其余二、三甲进士,想进翰林院,就得成为庶吉士。庶吉士,说白了就是翰林院的 “储备干部”,名字取自《尚书》里 “庶常吉士”,属于明朝的 “特产”。他们在翰林院学习观政三年,期满考试,按成绩授职。成绩好的,能留在翰林院,差些的,就去当给事中、御史,或者到州县任职。

那为啥进士们对庶吉士趋之若鹜呢?最大诱惑,在于这是通往权力核心的 “高速路”。明朝中后期,形成了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的潜规则。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就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内阁的门。像张居正,就是庶吉士出身,后来成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权倾一时。只要成了庶吉士,即便三年后没留在翰林院,改任外官,吏部也会高看一眼,优先任用。这就好比现在的 “名校光环”,庶吉士身份就是官场的 “金字招牌”,能大大提升仕途竞争力。

虽说庶吉士没俸禄,但在翰林院,他们享受的待遇和资源可不少。司礼监会给配笔墨纸,光禄寺管伙食,礼部给蜡烛钱方便晚上学习,工部安排住处。这配置,简直是明朝版的 “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在翰林院,庶吉士能接触到内阁机要文书,参与修纂《实录》这类重要工作。这不仅能积累人脉,还能增长见识,为以后从政攒下宝贵经验。就好比在大公司总部实习,能了解核心业务,和高层领导接触,以后跳槽或晋升都有优势。

而且,庶吉士身份象征着潜力和未来。能从众多进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庶吉士,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证明。这就像学校选拔 “尖子生” 组成精英班,被选上,就说明你是有潜力、被看好的。在官场这个 “大江湖” 里,这种认可很重要,会吸引各方关注,获得更多机会。

当然,想当庶吉士可不容易。选拔标准严格,除了看考试成绩,还得考量平日所作的论、策、诗、赋等文章,年龄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嘉靖年间,规定考选庶吉士年龄要在三十五岁以下,个别有才华的人,可能会破例放宽,但这种情况很少。这就像现在的一些精英选拔项目,不仅看考试分数,还要综合评估个人素养、潜力等。

不过,庶吉士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到了明朝后期,这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晋升固化,崇祯年间,“翰林官占六卿十之七”,其他人才晋升空间被挤压。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庶吉士对进士们的吸引力依旧巨大。

总之,明朝庶吉士虽没俸禄、没品第,却像块 “香饽饽”,让进士们抢破头。它是明朝独特政治制度下的产物,为明朝官场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要是穿越回明朝,你会去争这个庶吉士吗?记得点赞关注,好运常伴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揭秘历史谜团

揭秘历史谜团

解开历史上那些悬而未决的谜团,抽丝剥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