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400万以下项目不用公开招标留给中小企业!化工排在外?

新筠评国际 2天前 阅读数 0 #国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国办发〔2024〕33号)明确:

适用招标投标法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要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对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延续至2026年底。

一问:政策红利真能喂饱中小企业?苏州某建筑公司老板老陈还在核对投标文件。他刚在政府电子采购平台刷到一条新规:400万以下工程项目不用公开招标,直接向中小企业开放。这已是全国第20个省份跟进该政策,按财政部最新口径,这类项目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

老陈算过账:去年公司中标的市政管网改造项目,利润率比公开招标高8%,但今年涌入的中小企业数量翻倍,“现在连300万的项目都有十几家抢”。政策看似慷慨,实则暗藏门槛——河南罗山县要求中小企业合同份额必须达95%以上,湖北则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不少初创企业被卡在资质门外。

二问:40%份额是蛋糕还是陷阱?“超过400万的工程,必须给中小企业留40%以上份额。”国务院文件白纸黑字,有效期延至2026年底。但在山东某高速路项目现场,总包方李经理坦言:“实际操作还是大企业说了算,我们分包给中小企业的钢结构工程,合同金额刚卡在40%红线。”

政策设计的精妙与矛盾在此交汇:价格战升级:福建将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顶格提至20%,河南罗山甚至给残疾人企业最高评审优惠,但低价中标导致偷工减料风险攀升;账期博弈:进度款支付比例从60%提至80%,可山东天马招标文件显示,仍有30%的中小企业因垫资压力放弃投标;数据游戏:江苏要求“每个采购标的均由中小企业制造”,有企业把核心部件外包给大厂,自己只做组装套取政策红利。

三问:化工设备采购为何成政策盲区?在青岛某化工园区,采购主管张莉正为反应釜招标犯难。政策明文规定“400万以下工程专属中小企业”,但化工设备采购既不属于纯货物也不属于纯服务,落入模糊地带。“去年买的500万反应釜系统,按工程算得留给中小企业,可按设备采购又不受限,最后只能拆成两个合同规避。”

更深的行业裂痕正在显现:资质困局:80%的化工设备需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而中小企业获取该资质的平均周期长达18个月;技术断层:某氯碱企业采购的智能阀门系统,中小企业报价低30%,但故障率是大厂产品的3倍;央国企博弈:某化一分公司明确要求“关键设备必须采购央企产品”,与地方预留份额政策形成对冲。

当政策制定者用数字划定战场,中小企业既要抓住400万以下项目的生存氧气,又得在40%份额的竞技场里避开明枪暗箭。这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智慧与底线。

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又是怎样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新筠评国际

新筠评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