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女总统直播拍棺惹众怒:现代科技冒犯千年宗教传统?

国际叉哥 11小时前 阅读数 4044 #推荐

2025年4月26日,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的钟声为88岁的教皇方济各敲响,全球200多位政要与20万信徒在此送别这位“平民教宗”。然而,这场本应庄重的葬礼,却因几位政要的手机镜头卷入舆论漩涡,掀起一场关于传统仪式与数字文明的时代辩论。  

争议焦点:总统手机与圣殿礼仪

瑞士联邦总统卡琳·凯勒-苏特成为风暴中心。61岁的她在棺椁移灵至圣母大殿前,用手机拍摄了数张照片。尽管她曾以触碰棺椁的传统方式致敬教皇,但这一举动仍被意大利《晚邮报》批评为“将个人纪念凌驾于神圣哀悼之上”。英国《每日邮报》更直言其行为“撕裂了肃穆的仪式织锦”。而乌干达议会副议长托马斯·塔耶布瓦的社交媒体晒照,则让争议进一步发酵——他镜头中覆盖红袍的灵柩与圣殿穹顶交织,配文“历史不容错过”。

撕裂的舆论:传统捍卫者与数字原住民

反对声浪集中在仪式神圣性的消解。意大利神学家马里奥·里戈蒂指出:“葬礼不是旅游景点,快门声取代祈祷文是对信仰的亵渎。” 这种观点在年长信徒中引发共鸣,他们回忆起方济各生前对“虚荣消费主义”的批判。

而年轻一代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社交平台上,“#记录权”话题获得超百万次转发,网民认为“影像存档是数字时代的悼念语言”。德国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在专栏中写道:“当凯勒-苏特按下快门时,她既是参与者也是传播者——这或许正是方济各倡导的‘贴近大众’精神的另类实践。”

国家立场的镜像:瑞士的中立与实用主义

耐人寻味的是,瑞士国内对总统行为的评价呈现“温差”。主流媒体《新苏黎世报》将焦点转向其外交表现,称“总统与50国领导人握手次数创瑞士外交纪录”。政府发言人更以“私人行为不代表示国家立场”巧妙划界,这与该国历史上在宗教改革中保持中立的传统一脉相承。相比之下,乌干达媒体则高调支持塔耶布瓦,认为“非洲代表有权用科技打破西方主导的叙事霸权”。

梵蒂冈的沉默:宽容还是无奈?

尽管争议四起,梵蒂冈始终未对拍摄行为进行干预。这种默许早有端倪——遗体瞻仰期间,信徒与教宗遗体的“剪刀手自拍”便已引发争议,但安保仅劝阻自拍杆而未禁手机。分析认为,这与方济各生前推动教会“向现代性有限开放”的理念相关。梵蒂冈学者卢卡·费雷蒂指出:“教廷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的那一刻,就已选择与数字文明共处。”

葬礼之外的隐喻:文明碰撞的十字路口

这场风波恰似方济各人生的隐喻。他生前打破传统葬于圣母大殿,临终前修改遗嘱要求简朴锌棺,这些革新精神与其支持者今日的拍摄行为形成奇妙共振。而当凯勒-苏特的手机镜头与圣殿千年壁画同框时,人类正站在两个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承载集体记忆的宗教仪轨,一边是塑造个体叙事的数字工具。

历史终将给出评判,但至少在此刻,方济各葬礼上的手机闪光灯,已为这个时代按下了一张无法删除的底片。

评论列表
  •   captor_456  发布于 2025-04-27 23:21:53  回复该评论
    这回远程畜牧业牲口不跳出来骂神棍了?[抠鼻]坚持所谓“传统”的白皮子上什么网呢?[抠鼻]教会的传统有互联网吗?[抠鼻]互联网没告诉你们耶和华住哪?[抠鼻]
  •   师傅  发布于 2025-04-27 23:32:59  回复该评论
    准确的说是联邦委员会主席,就没有总统。所以说现在的自媒体什么都能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国际叉哥

国际叉哥

畅谈国际风云,关注叉哥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