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宁谈恋爱,女方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这点和他母亲李敏很像

叶思萌来了 1周前 (03-29) 阅读数 7 #推荐

毛主席去世后,女儿李敏一直想宣传父亲的事迹和思想。她受邀出席毛主席的各种纪念活动,不仅不收钱,还会捐钱。儿女们长大以后,受母亲的影响,纷纷投身于纪念外公的事业中。

2001年,李敏和儿子孔继宁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他们想以这个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主席以及其思想进行宣传。成立之初,遇到过很多困难。据悉,由于研究枯燥,尤其是理论研究,投钱的人很少。

但是,母子俩一致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为了让研究中心顺利运转下去,孔继宁还得从事一些其他经济活动,而他的母亲李敏也会时不时地给予补贴。话说,这个研究中心,具体办两件事。

李敏从少年起,就是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成长起来。她的学习、运动、婚姻、育儿等多个方面,都有父亲毛主席对她的指点。首先是学习,李敏从苏联回国后,中文不好。为了让李敏尽快掌握中国字,毛主席就要她练习毛笔字。

李敏长大一些后,毛主席又让她读四大名著。与此同时,主席还带着她听相声、看京剧。在父亲的引导下,李敏的中文进步非常快。

在运动方面,毛主席曾带着李敏、李讷、毛远新几个孩子一起学溜冰。学好溜冰,摔倒肯定是必经路。每次李敏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毛主席就让她再坚持坚持。毛主席对李敏说:“不吃苦怎么能行!”

在婚姻方面,当知晓李敏和小孔恋爱时,毛主席让女儿打听一下男方的家庭情况。李敏告诉父亲,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后,毛主席很放心地点点头。婚后,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1962年10月27日,李敏生了小孩,取名“孔继宁”。小孩长得虎头虎脑,见了人不哭不闹,毛主席特别疼爱这个外孙。只不过,1963年7月,李敏一家搬出了中南海。毛主席随时想见外孙就没那么方便了。

1964年秋,李敏带着孔继宁来看望毛主席。当时,毛主席刚回北戴河回来,皮肤晒得黑黑的,不满2岁的孔继宁一下子就吓哭了。李敏问父亲有没有点心哄一下小孩,毛主席说有糖,但没有主动去拿。

李敏自己拿了两块糖给了儿子,毛主席脸色不悦:“不要惯小孩。”毛主席不常见小孩了,他担心自己不在跟前,女儿李敏会宠溺孩子。

李敏时时叮嘱孩子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说是谁的后代”。可以说,孔继宁的童年,与普通人是一样的。他10岁就住校了,穿的衣服是爸爸裁剪的衣服。很多和孔继宁要好的小伙伴来他家串门,都没发现他有什么特殊身份。

孔继宁怕狗,在爷爷奶奶家住的时候,学校离得远,路上总有一条狗等着他。无奈之下,孔继宁只能在书包里放石头,遇到咬人的狗就掏出来反击。他的身份直到1976年9月外公去世,“无故缺席”半个月之久,才被同学们知晓。不得不说,保密工作做得真好。

1980年,孔继宁被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录取,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在工作期间,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身份,但他从不以此搞特殊化。孔继宁曾看过一篇关于母亲不搞特殊化的文章,很多时候长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敏在国防科委当参谋。那个时候,李敏穿着特别朴素,以至于有哨兵误以为她是个家境贫寒的普通女军人。李敏每天上班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一个普通的绿色挎包,从不涂脂抹粉。

有一次,刚调到国防科委大门执勤的战士梁保印,好长一段时间不认识李敏,经常检查李敏的工作证,李敏每次都会微笑着配合检查。这天,梁保印的班长看到这一场景后,就说:“你知道刚才验过工作证的人是谁吗?”梁保印回答:“不是李参谋吗?”班长说:“她还是毛主席的女儿!”

梁保印记住了李敏的样貌。此后,李敏上班进大门时,梁保印便不过去要证件了。但不管梁保印看不看,李敏总是面带微笑,主动掏出证件给他查看。

一直以来,孔继宁都牢记母亲的那些话:“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孔继宁很低调,别人不问他身世,他从不提起,甚至连谈对象也是如此。当年,孔继宁和香港籍女友,也是他后来的妻子沈蓉谈恋爱很长时间,女友只以为他是北京很普通的一户人家。

有段时间,她听一个朋友说到孔继宁的真实身份,她刚开始是很愤怒的,对孔继宁很生气,认为不该瞒着她。而孔继宁却表现得很冷静,解释说:“你看我,不要看我的家庭嘛!”孔继宁的这一点,很像她的母亲李敏。当年毛主席让李敏打听对象的家庭情况时,李敏就说:“我是和他结婚的,与他的家庭有什么关系!”

对于儿女们开公司,用于宣传毛主席、以及毛泽东思想,李敏是非常赞成的。她认为作为毛主席的后代们,就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叶思萌来了

叶思萌来了

叶思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