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瘫痪10年都是姑姐伺候,婆婆临走把存折房本给了儿媳,她过世儿媳又把这些给了姑姐
“你真的打算全都给她?”他站在我面前,眼神里藏着复杂的情绪,有不解,有恼火,也有些许不甘。
我没有急着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窗台上的那盆绿植,还是十年前婆婆亲手种下的,如今叶子已经枯了一半。我轻轻抚摸着那些发黄的叶片,声音低低地回了一句:“是啊,全都给她。”
婆婆瘫痪在床的那一年,我和丈夫刚刚结婚。那时候,我们只有一间小房子,日子过得拮据却也算甜蜜。可那场突如其来的中风,却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
婆婆需要人全天候照顾,而我们又要上班,根本分不出身。就在一家人为谁来伺候婆婆争论不休时,姑姐站了出来。
“我来吧。”她说得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从那天起,姑姐便搬回了娘家,成了婆婆的全职护工。十年时间,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婆婆的病情反反复复,姑姐不仅要伺候她的饮食起居,还要忍受她因病痛而变得暴躁的脾气。
有一次过年,我和丈夫回家看望婆婆。刚进门就听到婆婆在屋里大喊:“你倒是快点啊,端个水都要磨蹭半天!”
我推门进去,看到姑姐正低着头把水杯递过去,手指被滚烫的水蒸气烫得通红,却一句抱怨都没有。那一刻,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她是最辛苦的那个人,可却从未向我们提过一句要求。
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去世前的那段时间,她总是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对我说:“孩子,这些年你们小两口也不容易……我这点东西,留给你们吧,别嫌少。”
她口中的“这些东西”,指的是她仅剩的一点积蓄和一套老房子的房本。那天,她颤抖着把存折和房本塞到我手里,眼里满是恳切。
我握着那些东西,心里却不是感激,而是沉甸甸的一种愧疚。这些年,我们对她尽的孝心,比起姑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婆婆去世后,我把存折和房本放在桌上,叫来姑姐。她看到桌上的东西,愣了一下,然后摆摆手说:“这些是妈留给你们的,我不要。”
“你不要?”我笑了笑,看着她微皱的眉头,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这些本该是你的,你为什么不要?”
姑姐沉默了一会儿,低头轻声说:“妈既然给了你们,就说明她信得过你们。再说,我伺候她这些年,是我该做的,不是为了这些东西。”
她说得云淡风轻,可我听得心里发酸。她一直是这样,明明是最辛苦的那个人,却总把功劳推得干干净净。
我把东西还给了她那天晚上,我和丈夫聊了很久。他一直觉得,既然婆婆把存折和房本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收下。可我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
“这些东西,留在我们手里,就算再多,也不会让我安心。”我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持,“可是给了她,我心里就踏实了。”
第二天,我把存折和房本装进信封,送到姑姐手里。她愣住了,连连摆手:“我不要,真的不要。”
我把信封塞到她手里,轻轻握了一下她的肩膀,说:“姐,你不要觉得这是施舍。这些是妈给你的,也是我们觉得你应得的。这十年,你为妈付出了太多,我们该说谢谢。”
姑姐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她攥着信封,眼泪一颗颗往下掉,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那一刻,我知道,我做了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选择。
猫姐的思考:真正的孝顺是什么这个故事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是不是有些“傻”?毕竟,谁会主动把到手的东西拱手让人?可我想说,真正的孝顺,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在家庭关系里,爱和责任是需要平衡的。姑姐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切,她理应得到回报。作为儿媳,我没有伺候婆婆十年的经历,但我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感谢和珍惜她的付出。
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可以计算,可感情却无法用数字衡量。如果我们只想着“公平”,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冷冰冰的。有时候,付出一点,成全别人,也是在成全自己。
那么,你呢?如果是你,是否愿意把到手的东西让出去?你觉得,家庭关系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